“從他們的視角來看,一款作戰半徑不到300公裡的飛機,實在是有些雞肋了。”
“特彆是在我們領海麵積極大的情況下,這樣的航程,確實不太夠用。”
“所以,在今天,上級對我們的項目發起了問詢。”
“問詢的主題是,這架飛機到底能不能造出來,什麼時候能造出來,能不能發揮戰鬥力。”
“我想,不隻是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很難去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坦白地說,我們也不知道。”
“一句話,沒有經過實戰檢驗,誰也不知道一架飛機到底行不行。”
“所以,我想聽聽各位的意見。”
“無論是什麼樣的意見都可以提,哪怕你說現在要掉頭,不再搞stov了,專注j20a的優化,也可以。”
“因為,我們還來得及。”
他的話說完,整個會議室裡一片沉默。
沒有人開口,但並不是害怕當出頭鳥,而是因為此刻的他們,也同樣迷茫。
當初在殲二十項目上額外啟動j20b分支項目,其實所有人都是投過票的,也幾乎所有人都投了讚成票。
原因很複雜,除了對標當時已經拿到部分信息的f35項目、在戰略上嘗試爭取相持階段的重要優勢之外,還有一個大家心知肚明、但卻不方便明說的原因。
那就是作為飛行器設計師的傲氣。
大家都想做點新東西,都想做出一件“kierproduct”,把一直騎在自己頭上的洛馬徹底甩下去,再追一追已經搞出了殲二十二的601所。
本質上說,這種想法是沒有錯的。
畢竟,科學研究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搞stov,不僅僅是為了這架飛機本身,在其中所誕生的技術積累,同樣會為以後的研發工作提供不少的助力。
——這是他們本來的想法。
但現在.他們好像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想法,也許並不是那麼對?
連美國人都不搞了,我們還繼續搞,真的有意義嗎?
一時間,會議室裡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歎息聲。
良久以後,才有人開口說道:“我的建議是,項目已經進行到這一步了,並且也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了,該做還是要做下去。”
“畢竟,這時候撤出,前期投入的資源就全部浪費了.”
“但做下去真的有結果嗎?”
他的話還沒說完,便有人直接打斷了他。
“我說的結果,不是這架飛機能不能造出來,而是造出來之後,它有沒有用?”
“300公裡的作戰半徑.實際上,在真正的全油全彈的情況下,甚至可能連兩百公裡都達不到。”
“要想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依賴加油機”
“可以滑行起飛,垂直降落。”
“那這架飛機的意義至少要損失80!”
“那能怎麼辦呢?難道真的放棄?你甘心?”
“我不甘心.但是我想再確定一點,美國人真的是認真的嗎?”
“他們真的不搞f35b了?”
聽到他的話,楊偉輕輕搖了搖頭,回答道:
“這個情報目前還沒有得到100確認,但從各方麵的信息來看,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他們是故意放出假情報,引誘我們跟進。”
“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受他們的影響——我們應該實事求是,自己家裡的事情,自己說了算!”
楊偉的這句話如果放在其他場合,那一定是極為振奮人心的。
但可惜,此時的眾人情緒都不佳,所以對他的回應也寥寥無幾。
又是一段漫長的沉默之後,會議室的角落裡再次響起了發言聲。
“我覺得實事求是這一點沒有說錯。”
“我們看問題不能隻能看問題本身,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延展性地去看。”
“就比如stov戰鬥機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其實核心就是航程,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解決航程的問題?”
“答案是有的。”
“發動機、油箱、氣動布局優化都可以帶來航程的提升。”
“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怎麼從這些方麵解決?”
“可問題不就是在於解決不了嗎?”
另一個聲音打斷了他,語氣消沉地反問道:
“變循環發動機怎麼搞?氣動布局優化已經到極限了,還怎麼優化?油箱.除非有新材料,否則根本不用討論。”
“短時間內,我們根本就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我的建議是,及時收手,降低損失吧。”
這話一說出口,原本還各懷心思的眾人全都看向了楊偉,像是要等他來做最終的決定。
看著他們的目光,楊偉咬了咬牙說道:
“今天隻是討論會,不會做出任何決定。”
“不過.既然都討論到這一步了,那就乾脆攤開來說吧。”
“小張,你去把陳念叫過來,問問他的意見。”
“好的,楊總。”
助手轉身離開了會議室,楊偉期待地看著他的背影,神情也逐漸變得沉靜。
如果這條路真的走錯了,那就讓他來決定生死吧。
那個少年人.他是可以憑借一己之力,開辟出新路的狠人。
如果連他都說不行那就算了。
但是,他會這麼說嗎?自己好像還從來沒有從他的嘴裡,聽到過“不行”這兩個字啊幾分鐘後,陳念走進了會議室。
而他的一番句話,讓所有人愣在了原地。
“情況我已經了解了。”
“不就是變循環發動機嗎?喏,核心技術原理在這,要看嗎?”
“我這裡還有保形油箱、旋壓成型陶瓷薄壁油箱、新型超視距空空導彈p17、輕質化結構連接材料、輕質鈦鋁合金tc42型材料.的技術文檔。”
“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應該夠我們把這個項目做下去了吧?”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