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嗎?”
“架橋機,龍門吊!”
“好,還有嗎?”
“其他的考慮到技術兼容共享的話,暫時就沒有了吧?其他人有補充嗎?”
眾人紛紛搖頭,陳念在自己的本子上記錄下了這些裝備的名詞,同時暗暗在係統中設計好了詞條,開始檢查解析完所有裝備所需要的源點。
粗略估計下,這些裝備至少要消耗掉他19個源點,甚至他現在手頭的源點都還不夠!
——不過,這是在用最笨、最武斷的方法去解析的前提下做出的預測。
實際上,如果能梳理出關鍵技術,並去除掉重複技術的話,源點消耗應該會有大幅降低。
16個源點是肯定夠的。
就是完成之後,剩不下多少罷了。
陳念鬆了一口氣,隨後開口道:
“那我們的方向就暫時這麼定下吧。”
“後續,我會召集相關工作人員啟動項目。”
“技術方麵的問題,大家不用過於擔心。”
“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隻有一個:怎麼樣把這個項目,落地到實處”
會議結束之後,陳念按照慣例來到陳果的辦公室,跟他討論項目的細節。
一進到辦公室裡,陳果便立刻找出了報表,輕車熟路地說道:“這是我們現在可以調用的所有資源的列表。”
“其中,包括備選的項目參與單位、技術基礎情況、主要人員配置、以及此前的裝備研發經驗報告。”
“那麼快就整理好了?”
陳念驚訝地問道。
“不算什麼,星火小組現在權限很高,很多東西都是備著的,前期專家組做調研的時候也用到了。”
“剛才我們討論的時候,我就讓人整理了,知道你要用。”
聽到這話,陳念微微點頭,沉下心來,開始閱讀陳果給他的報告。
實際上,報告的內容已經做了大幅度的精簡,他真正需要看的東西並不算多。
短短半個小時時間,他便已經對當前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知。
“所以,目前國內實力最強的工程機械製造公司,還是徐工集團?”
陳果點了點頭,回答道:
“是的。三一也很強,但是三一主要集中在超大型裝備上。”
“鐵建的話,做盾構機主要是靠他們,但沒辦法在全局上挑起大梁。”
“我的建議是,這個項目如果要做,那還是以徐工為主,三一輔助,鐵建就負責細分的專項。”
“我也是這麼想的。”
陳念讚同地說道。
但也就是這時,他突然發現,陳果的神情似乎有些猶豫。
“怎麼了?有問題嗎?”
陳果皺著眉頭思索了片刻,開口回答道:
“是有問題。”
“我突然想到,如果要做這個項目的話,我們麵臨的恐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
“不僅僅是技術?資源?資金?人才?還有什麼?”
陳念疑惑地問道。
“都不是,是慣性。”
“慣性?”
“對進口產品的依賴的慣性。”
陳果嚴肅地說道。
“你知道,民用產品跟軍用產品是不一樣的。”
“我們之前搞的戰鬥機、導彈、大型船舶,隻要造出來就一定能用上,也必定會產生相應的利益,所以這也決定了我們在整個研發生產過程中是沒有後顧之憂的。”
“但是民用產品不一樣,民用產品,我們必須要考慮它的市場經濟效應。”
“一句話,這東西必須得能賣得出去。”
“但現在,我們所麵臨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各個經濟部門,過分依賴進口產品了。”
“這種依賴,甚至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定式。”
“我們的很多部門,在現在都是非進口不用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進口產品的使用風險最小,培訓成本最低。”
“我之前在很多大廠都考察過,有一個現象很典型:上級強壓下去的采購任務,他們會去完成。”
“但是,采購回來的國產裝備,他們不會真正去用,反而隻會丟在一邊任其吃灰、報廢。”
“這種狀況很無奈,也很悲哀。”
“但如果我們要搞民用,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不得不麵對、不得不去解決的問題了.”
聽到這話,陳念終於明白過來,陳果所說的“慣性”是怎麼回事了。
說到底,這還是一種對國產品牌的不自信。
當然,這也怪不到用戶的頭上,實在是在前幾年,國產品牌太不爭氣了。
遠的不說,小的也不說,光是一個漢芯事件,就讓國內的半導體芯片行業停滯了多少年?
不信任是應該的,畢竟,沒有人會真的為情懷買單。
不過,相比起陳果,陳念倒是並不太擔心這個問題。
他思索片刻後,開口回答道:
“這個問題,我來想辦法解決。”
“伱來想辦法?有什麼好辦法嗎?”
陳念搖了搖頭。
“沒什麼好辦法,隻有笨辦法。”
“以力破巧,不就行了?”
“同性能、同時代的產品他們不願意用,那如果,我們的產品,比進口產品還要先進呢?”
“讓我想想.領先一代可能還不太夠。”
“我們就先設一個小目標,讓國產產品,領先同類進口產品.嗯.10年吧。”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