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準備工作做得不夠是不可辯駁的失誤,其次,穿越1000公裡、通過戰區也是極為危險的舉動。
這次算是幸運,但下一次呢?
萬一有平民在撤離過程中發生了意外,要怎麼去解釋?要知道,大部分人、哪怕是國人自己,都是看不到那被拯救的大多數的。
他們的視線隻會盯住發生了不幸的那一小批人。
——彆說出了意外了,哪怕是現在,所有能聯係上的人都安全撤離了,還有媒體不斷在炒作“撤離不全麵”、“過程不安全”呢。
想要堵住他們的嘴,難度真不是一般的大。
不過,對於這種情況,陳念倒也沒有太在意。
他真正在想的,是另一個問題。
這次事件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如果倒退十年,這種不足並不會影響大局,因為咱們的發展重心還在國內。
但現在不一樣了。
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麵,我們都勢必要“走出去”。
那麼,如何保障海外設施、海外同胞的安全和利益,就成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非洲的礦山遭到衝擊怎麼辦?中東的航路被迫中斷怎麼辦?甚至萬一再發生印尼那樣的事件、生命安全直接受到威脅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無時無刻地保證自己力量存在,保證自己能在問題發生的第一時間,派出具有威懾力的隊伍,去直接解決問題。
在這一點上,摸著鷹醬過河是不錯的思路。
發展航母編隊、執行全球一小時戰略、到處建設基地。
做到這一點,就相當於在全球布下了天羅地網,任何一個節點上出問題,都可以及時作出反應。
——但尷尬的是,這樣的策略並不合時宜。
鷹醬的全球戰略投送能力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也不是一年建立起來的,也不是10年建立起來的。
他們如今縱橫全球的戰略投送能力,是經曆了超過半個世紀的累積發展才建立起來的。
咱們能等50年嗎?
顯然不能。
歸根結底,這就是一個“差速”的問題。
現狀是,技術和經濟的發展過快,但技術所帶來的“實體力量”增長卻跟不上。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殲二十二已經誕生超過四年,但實際裝備部隊的,也不過區區十多架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完全複刻老美的路線是不可能的。
等我們慢慢把航母、把基地建起來,好不容易通過技術在海外建立的優勢,估計都已經丟的差不多了。
所以,必須要另辟蹊徑。
內力不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起來,那不如就極端一點,自創一門不需要內力也可以打死人的絕學。
比如葵花寶典、獨孤九劍之類的想到這裡,陳念緩緩吐出了一口氣。
他輕輕敲著桌子,在紙上寫下了問題的關鍵:
力量投送。
隻要解決了“投送”的問題,哪怕我們沒有基地,沒有航母編隊,也可以產生相應的威懾力。
確定了這一點之後,思路就很清晰了。
我們需要一支快速反應隊伍,能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
這支隊伍所依托的裝備必須要足夠先進,先進到能彌補“產能不足”所帶來的天然劣勢。
當然,還必須排除掉“核武器”這種能發揮出同樣效果,但卻絕對不能肆意使用的方案。
答案的範圍瞬間縮小了許多,陳念略微思考,在紙上寫下了幾個約束條件。
較高的投送效率。
相對“全球基地”較低的建設成本。
足夠快的建設速度。
技術上的絕對優勢。
綜合這幾個條件,陳念再次寫下了幾個潛在的可選方案。
這些方案包括高超音速載人飛行器、長航時無人機、巨型運輸機、天基武器平台等等。
但在仔細琢磨之後,陳念發現了一個問題。
所有的這些方案,都有著其天然的劣勢和不足。
而想要規避這些劣勢,唯一的方法隻有一個。
那就是.把他們縫合到一起。
自己想要的裝備,需要擁有超高的機動速度、超長的滯空時間、超大的載荷、以及超強的破壞力。
什麼玩意兒能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答案隻有一個。
空天作戰平台。
果然,在大部分時候,技術發展的路線都是固定的。
現在,這個項目,恐怕要提前啟動了.想到這裡,陳念拿起了一旁的電話,撥出了陳果的號碼。
接通之後,他簡單寒暄了幾句,隨後開口說道:“我想開啟一個預研項目,與空天作戰平台有關。”
“我需要星火幫我輸出詳細的技術發展路線,給我提供包括基礎技術、實現步驟在內的所有信息。”
“比如,運載火箭技術需要達到什麼程度,載人航天技術需要達到什麼程度,燃料技術需要達到什麼程度,等等。”
聽到陳念的話,對麵的陳果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個“好”,隨後又繼續問道:“這個項目怎麼定位?雖然說是預研,但也得有個基本的日程,否則,我沒法去安排資源投入。”
陳念略微思考片刻,回答道:“這將會是航空航天領域在未來的旗艦項目。”
陳果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
所謂的旗艦項目,並不是說就隻做“空天作戰平台”這一件事情,而是要將這個項目設為“終點”,所有技術的發展,都圍繞這個項目去進行。
過程中產生的技術突破,就是這個項目的“即時收益”。
“清楚了,我來安排。”
“項目名稱呢?叫什麼?”
“叫什麼.搖光?天宮?南天門?”
陳念猶豫了片刻,最終說道:“倒也沒必要非得創新.還是就叫南天門吧。”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