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隻是查閱了你們曆史的實驗數據,心裡比較有底而已。”
鬼才會信這話。
吳濤癟了癟嘴,倒也沒有繼續糾結下去。
反正現在星火就是國內科研界最大的頭子,你們說什麼就是什麼吧。
眼看接吳濤的專車已經到位,他跟陳念告彆之後準備離開,而在他上車之前,陳念突然叫住了他,開口說道:“預印本你們該發就快點發了,不用再等了。”
“今天實驗完成,明天就發出去吧。”
吳濤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釋然點頭。
——對啊,星火都那麼有信心,自己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陳念回到成都的第二天,一片預印本論文在arxiv發布。
標題簡單直接到離譜,直接就是《一種成熟可用的商用聚變堆第一壁材料》,混在一堆民科發布的誇大其詞的論文裡,幾乎讓人分不清這玩意兒到底是可靠的成果、還是某個絕望的材料人臨終前的幻想。
再看發布人的名字,吳濤。
7000引用的大佬,雖然算不上多權威,但他過往在耐高溫、抗輻照材料領域的研究有目共睹。
一時間,整個學術圈的熱情都被點燃。
而這篇論文裡有關新型材料合成思路的簡要介紹,更是推動所有材料實驗室都快速運轉起來。
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數據和參數,但哪怕是隻看論文本身的數據結果,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優美且簡潔”的意味。
是的,這種材料的元素構成很複雜,合成方法也很繁瑣,但它的每一步,都有著極強的邏輯性。
這種情況下,不試一試,誰能甘心?
於是,大規模的複現實驗在論文發布的第一時間便立刻啟動,哪怕有人對此有所懷疑,可在east的加持下,他們還是願意一試。
畢竟,這個項目組可是在幾個月之內,就解決了人類十幾年、乃至幾十年都沒有解決的等離子體控製問題的怪物級項目組啊。
他們敢大張旗鼓地啟動建設,怎麼可能沒有任何準備呢?——不過,與之相反的是,包括普通民眾、以及部分領域外的學者,對這份材料的疑慮反而更深。
而他們的邏輯也很簡單:華夏近期達到的突破性成果實在是太密集、太頻繁了,這不符合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
同時,從技術角度分析,也有人認為高熵合金與硼氮化硼、石墨烯材料的結合缺乏說服力,認為這隻是某種國與國之間的技術博弈。
對待這樣的情況,輿情部門也是懶得去管——反正答案揭曉就在這幾天之內,等抗輻照數據一出來,什麼輿情風波都會迎刃而解了.辦公室裡,李想坐在陳念的對麵,一邊把玩著手裡被陳念帶回來的那一小塊樣本,一邊開口問道:“你這玩意兒保真嗎?看著跟一般的金屬材料也沒太大區彆,確定能達到第一壁的要求?”
陳念翻了個白眼,一針見血地說道:“你對材料性能的判斷是不是基於它的重量的?不,應該說,是不是基於他的密度的?”
對麵的李想尷尬地笑了笑,回答道:“確實.我感覺這玩意兒太輕了,有點不耐造的樣子,就它還能耐3500度以上高溫?”
“你要這麼說的話,氣凝膠更輕。”
陳念無奈地搖了搖頭,繼續解釋道:“實際上,覺得某種材料越重越好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這本身是一種因為生活常識而導致的‘慣性直覺’。”
“越是在化學周期表靠後位置的材料,它的原子質量就越重,化學性質也越穩定,在複雜化合物大規模湧現之前,這些材料確實是耐操的代表。”
“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我們對材料的探索已經不再停留於材料本身,而是突破到了材料的微觀結構上,元素本身的原子序數能代表的意義開始下降,反而是不同元素之間的化學鍵、以及材料內部組成的晶體結構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也不怪你有這種想法——事實上,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還不在少數。”
“不然的話,現在網上對t12的質疑怎麼會那麼多呢?其實有一部分,就是來自於這種樸素的科學思維。”
“這麼說似乎不太友好但事實確實如此。”
聽到陳念的話,李想微微點了點頭。
從他的觀察來看,情況確實跟陳念判斷的一致。
行業內頂層的學者都在積極實驗尋求複現,底層忙著喝彩、期待,反倒是中間層學者和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普通人質疑最多。
不過,這倒也不能說不是一個好現象。
至少可以看出來,民眾的科學素養是一天比一天提高的。
放到幾年以前,大部分人對這件事情的反應估計就是“哦,知道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而已。
現在,他們能根據這個看上去遙不可及的成果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聯想到與生活有關的各個行業、並且還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那就已經是彌足珍貴了。
想到這裡,李想感慨地說道:
“所以你之前提出的全民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出來了。”
“目前,民眾還僅僅是‘觀看’,等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之後,‘觀看’會不會很快發展到‘參與’?”
“有這個可能。”
陳念鄭重地點頭。
實際上,在現在這個階段,社會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科研這項工作,已經不是普通人能夠參與的了。
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後,留給個人英雄主義的空間已經被壓縮到了極限,這個世界上再也不可能出現像達芬奇、特斯拉、愛迪生、諾貝爾、牛頓、愛因斯坦那樣靠一己之力推動人類向前邁出一大步的史詩級人物了。
這個說法不能說完全正確,但在很大程度上,它確實是殘酷的現實。
科技的邊界幾乎已經被探索到了極限,不依賴於強大的團隊和先進的設備,幾乎沒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成果。
歸根結底,這是“科研領域的階級固化”。
但如果有一天,生產力突然得到爆炸性的發展呢?理論的邊界仍未擴寬,但準入門檻卻在不斷降低.陳念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期待,隨後,他開口說道:“常溫超導加核聚變,這兩種技術將會奠定人類未來數十年發展的基礎。”
“而在這個基礎之上,天量的生產力解放將會帶來重大的社會形態變化。”
“未來某一天,也許我們樓下賣冒菜的老板,他的業餘愛好也會變成‘研究金屬氫儲能電池的優化方案’、或者‘嘗試用成體係的數學方法來證明p=np’.”
說到這裡,陳念停頓了片刻。
電腦上的郵箱正好彈出了來自吳濤的消息,而郵件的標題上則寫著大大的幾個字:
“未發現明顯輻照損傷。”
他輕輕舒了口氣,轉過頭來說道:
“未來的幾十年,將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