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將在上海建設大型電動車工廠,特斯拉入局?”
“消息確認!馬斯克發聲:感謝華夏官方提供的機會,特斯拉將儘力帶動華夏新能源產業發展,傳播先進設計理念。”
“上海工廠背後或有更大規模交易,涉及spacex?”
“重型火箭技術交換新能源市場機會?是賺還是虧?”
“spacex消息:將與華夏在itv技術領域展開合作!”
spacex與華夏合作的消息很快被公開,畢竟在美國這樣一個“公開”的市場環境中,能夠影響到股價的消息,基本很難被隱藏。
華夏相關部門對此倒是並不在意——隻聽說過聽說過自己有的技術要對彆人保密的,還沒聽說從彆人手裡拿了技術還要保密的。
真要是那樣的話,那就叫偷,不是換了。
然而,在官方按部就班推進著計劃的同時,輿論上對這次交易的內容卻爆發了許多質疑。
其中最核心的點就在於,切割一大部分新能源車輛市場用以換取到的itv技術,到底值不值得?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是肉眼可見的龐大,畢竟哪怕不考慮超導材料因素,光是一個幾乎無限的核聚變電力,就已經足夠顛覆傳統行業了。
相比較而言,itv是什麼?普通人也許隻知道,這是一種可以提高火箭運力的技術,但到底能提高多少,又能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卻沒有人能說清。
——事實上,哪怕不是普通人,一部分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對itv也不看好。
論壇上,有關這項技術的討論已經進展到極為專業的水平上。
“.itv這種技術,其實本質上更像是一種改善發動機推力偏轉能力的方法,它的核心就不是在固液轉化這個方向上——當然,我不否認這項技術對固液轉化有一定的啟發,也存在多個相似技術模塊,但問題是,想要真正實現應用,還是沒那麼簡單的。”
“哪怕我們能拿到spacex的技術,最多也就能解決液體推進向量控製的問題,整體複雜性怎麼解決?液體供應和儲存係統怎麼解決?設備額外載荷的效率性怎麼解決?”
“我之前跟spacex有過一些交流,據我所知,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都是沒有得到解決的。”
“所以從航天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這次交換,我們還是比較虧的。”
頭像是一隻太空貓的網友發出這條帖子之後,論壇裡的其他人迅速跟進,而他們的措辭,就比太空貓要激烈的多了。
“不是比較虧,是大虧特虧。”
“itv本身就是一種陷阱技術,要不然spacex也不可能在研發五年之後,突然把這個項目邊緣化,轉而去研究火箭回收技術。”
“它不是可行不可行的問題當然,客觀的來講,隻要願意下本,這東西一定能造出來。”
“但是,從技術邊界上講,它的邊際收益是小於邊際成本的,坦白的說,這東西就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真的是用國內的新能源市場換itv的話我覺得官方真的是蠢透了。但問題是,我覺得官方根本不可能那麼蠢。”
“所以,大概率這隻是放出來的一顆煙幕彈,鬼知道背後還有什麼交易呢。”
這條評論給網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而順著這個角度去想,事情似乎也變得沒那麼不好理解了。
對啊,itv確實不值錢,但作為交換的,真的就隻是技術本身嗎?
或許,背後還有更大的棋,沒有被挖出來當然,仔細想想,哪怕剔除掉itv,隻看所謂的上海工廠,實際上也遠遠沒有一些人下意識認為的那麼虧。
特斯拉大舉進入華夏,真的能分走多大的市場嗎?也許,它更像是一條被主動放進來的鯰魚,目的就是把這潭水給攪活。
畢竟,電動車的核心技術雖然確實是電池、電機,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一台車隻要能動能跑就夠了。
歸根結底,它是一件商品,商品是要迎合市場的,而在這一點上,特斯拉確實做得很好於是,風向立刻出現了逆轉。
所謂的“大旗論”逐漸被傳播開來,甚至連遠在美國的馬斯克,都看到了這些評論。
nasa辦公室裡,他一邊劃著手裡的平板,一邊笑著對納爾遜說道:“這些華夏的網友真有意思.他們大概是贏了太多次了,已經形成了某種慣性?”
“明明隻是很簡單的商業上的交易,卻被說得好像是我們上了當一樣。”
“實際上,能進入華夏市場,我們所獲得的利益,遠遠要超過他們的想象”
聽到他的話,納爾遜無奈地搖了搖頭。
他其實並不讚同特斯拉去跟華夏做深度綁定,因為這家工廠一旦落成,特斯拉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利潤,都要被鎖定在其中。
而作為一個政客,他比馬斯克更明白,在很多時候,能左右一家公司走向的,其實不是股權,而是“控製權”。
等特斯拉的籌碼全部投入到華夏這張賭桌上之後,馬斯克還會有彆的選擇嗎?是的,你可能會一直贏下去,你可能會一直獲取你所說的“利益”,但如果這些利益,根本就沒辦法帶下賭桌呢?那它所代表的,也不過就是一個好看的數字罷了不過,他沒有辦法去跟馬斯克說這些。
立場已經變了——nasa不再是金主,也沒有了“建議”的權力。
於是,他沒有接馬斯克的話題,而是問道:
“所以itv技術真的沒有意義嗎?有沒有可能,他們在合作的基礎上真的開發出了實用性技術,達成航天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呢?”
“怎麼可能itv技術就是一個死胡同。”
馬斯克嘲諷地搖了搖頭,繼續說道:“事實上,所有的國家都在搞itv,畢竟它的潛力確實很大。”
“但是,跟spacex同期啟動的項目,基本都已經夭折了。”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已經走到了這條路的儘頭。”
“但華夏還沒有——他們的航天技術比我們還落後二十年以上,所以會天真的以為,我們做不到隻是因為做得還不夠好。”
“他們就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聽不進去成年人的建議。”
“不過,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不是嗎?”
“他們犯的錯誤越多,我們的機會就越大如果能在他們之前登上月球,那之前我們所丟失的一切,說不定都能拿回來”
“確實如此。”
納爾遜重重點了點頭。
事實上,發展到這一步,雙方在“登上月球”這件事情上的競爭,早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術之爭,而是被賦予了額外的象征意義。
這是一次以月球為舞台的“健美大賽”,那些尚在搖擺和猶豫的國家等待著比賽結果,而這個結果,將決定他們最終選擇的陣營。
掌握了新技術的華夏,還是在舊時代打下了堅實基礎的美國?納爾遜突然覺得,眼前的局麵有種似曾相識的意味。
當年的那場dar裡,世界的兩極也是爭相飛向太空來著地麵上千變萬化的事情,卻要被天空中的那輪從未改變過的明月決定,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諷刺?
他歎了口氣,繼續開口問道:“不管怎麼樣,這就是我們能做的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