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在南洋經商的海商,以及南洋的小國,隻知南詔國水師,而不知大明水師。
這不是什麼好的現象。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大明和南詔國是兄弟之國,同為太宗後裔,有南詔國幫忙守著海洋,大明可以高枕無憂,也沒有必要在水師上投入太多。
可朱見深作為皇帝明白,大明和南詔國雖同為太宗後裔,但這份血緣關係又能持續幾代人?
更何況,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南詔國越是強大,朱見深就越是睡不著覺。
這個問題,朱見深也是要解決的,不過要等到拿下了東南半島之後,慢慢謀劃。
畢竟有血緣關係,麵子上還是要過得去的。
…
在各方利益一致的情況下,大明朝廷所爆發出來的效率是極高的。
首先就是禮部代表大明朝廷責問東南半島的小國,這些年襲擾邊境,給我大明造成了損失你們認不認。
並列出了詳細的數據。
如某年某月,主動挑起摩擦,我大明的軍民死傷多少人。
某年某月,侵占了我大明多少土地。
一樁樁一件件,都有詳細的證據。
當然,列舉的都是大明吃虧的。
而對於大明所占的便宜則隻字不提。
說是不能助長武人的囂張跋扈。
筆杆子在文人的手裡,他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對於大明的責問,各國使臣有苦難言。
因為大明列舉的都是事實,而且還有證據。
不過,大明在吃過虧之後都報複回來了啊!
使臣想要解釋,但禮部的官員根本不聽。
還說:“你們承認了就好,如此我大明收拾你們就不算是師出無名。”
於是很快一份討伐檄文便新鮮出爐。
東南半島的小國不服王化,挑釁大明。
大明忍無可忍,決定出兵征討。
此戰,大明出動步軍、火器兵、騎兵包括後勤人員合計三十萬,水師數萬。
號稱五十萬!
將領的選擇基本上都是有在東南西南作戰經驗的,這是為了確保戰事的順利。
還有調遣的京營將士,也需要先到達交趾進行適應性訓練。
東南半島與大明北方的氣候完全不同,不做準備,貿然出征,非戰鬥減員會非常多。
都是大明的精銳,不能白白損失。
於是,這前期的準備就準備了足足大半年。
等到開戰的時候,已經入冬了。
好在東南半島就算是冬天,氣溫也在零上。
而且還沒有夏天那般炎熱,明軍的戰力沒有受到一點影響,甚至還想著趕在天氣熱起來之前結束戰爭。
尤其是從北方來的將士們,對東南半島的炎熱是極其不適應。
要知道,他們身上可還穿著盔甲呢!
負擔非常重。
就在大明準備和東南半島的小國開戰的時候,成華十年十月底,朱見深巡視內藏庫,邂逅了一個女官。
朱見深並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裡,可對於女官來說,命運的齒輪正在緩緩轉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