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一年秋,太子太師,少保,兵部尚書,內閣首輔,代天巡狩欽差大臣於謙薨逝於武昌府。
當地官員遣快馬前往京師稟報。
消息傳到京師,朱見深失神良久。
“恩師,為何要棄我而去?”
於謙的薨逝,是大明的損失,對朱見深的打擊也不小,二人患難與共,情誼深厚。
他是朱見深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
朱見深下旨以王侯之禮厚葬於謙,並追贈太師、太保、太傅、柱國、特進光祿大夫等,恨不能將所有的榮譽都給於謙。
可斯人已逝,再多的榮譽,人也回不來了。
隨後,朱見深又下旨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並親自寫下“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八個大字。
最後,下旨給浙/江官員,在於謙家鄉立祠建廟,塑金身,以供後人瞻仰,享無儘香火。
於謙的後事,全權交由禮部負責,靈柩由湖廣布政使司派遣人手送往於謙家鄉。
做好安排,朱見深來到了昭德宮。
“貞兒,於先生走了,朕的恩師…走了!”
“他怎麼可以這麼狠心,棄我而去呢?”
朱見深哭了,不能自已。
接下來三天,朱見深離開了皇宮,誰也沒有見。
他和貞兒來到了楊軒的院子裡。
祠堂中楊軒的牌位已經立上了,牆上還有他的畫像。
朱見深跪在祠堂中。
“老祖,列位先帝,於先生已然仙逝,希望你們在下麵能夠多多照顧先生。”
……
於謙的薨逝是大事,但這並不會影響大明的運轉,以及曆史前進的腳步。
三天後,朱見深出現在了朝堂上,繼續履行皇帝的職責。
而朱見深的旨意到達武昌府之後,十裡長街,萬人空巷,百姓哭聲一片,相送於謙靈柩,一路上灑滿了紙錢。
朱見深得知後,免去了武昌府百姓一年的稅。
這是於謙的遺澤。
於謙的靈柩回到家鄉後,當地百姓出人出力,建祠立廟修墓。
為感謝當地百姓,朱見深又免了一年的稅。
曆時兩月,於謙的後事終於結束。
其墓位於杭/州西湖烏龜潭畔,此後數百年間,香火不斷。
…
轉眼便來到了成化十二年,東南半島的戰事非常順利,捷報不斷。
這天朱見深在看過往奏疏的時候,發現了一份正統年間的奏疏,那是時任雲/南總兵官,佩征南將軍印的黔國公沐斌所上。
他的奏疏內容引起了朱見深的興趣,就是在雲/南設置流官。
可惜黔國公沐斌已於景泰元年薨逝,不然朱見深還真想和他聊聊。
東南半島拿下之後,如何管理,是個問題。
朱見深也在頭疼這事兒。
大肆屠殺不可取,可要像土司一樣讓他們完全自治也不可取。
就每年西南地區報上來的,土司之間為了人口,土地,糧食等少則爆發數十起戰事,多則上百起。
當然,規模都很小,但卻擾亂了西南地區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