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書房中,率先看完綱要的李東陽抬頭看向朱厚照。
“不知陛下,此綱要是出於何人之手?”
“其遠見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自然是出自朕之手,難道朕的筆跡李閣老不認識嗎?”朱厚照聞言,有些不悅地說道。
這廝不愧是老朱家的人,不要臉的勁兒和他祖宗一模一樣。
真就是拿來主義!
“陛下恕罪!”李東陽道。
“無妨,朕沒有怪罪你的意思。”朱厚照擺擺手,很是大度的說道。
對於李東陽這些老家夥,朱厚照心中並不怎麼喜歡,但同時他也清楚,這些人的能力。
作為皇帝,是不能憑個人喜好任用或不用某個臣子的。
一切都要從國家的角度出發。
這個道理,朱厚照也是明白的。
當然,他終究還是一個少年,若是被氣的上頭的話,是不會管那麼多的。
“謝陛下!”李東陽拱手謝恩,繼續道:
“陛下,依臣以見,此綱要於江山社稷而言,有益之處頗多。”
綱要中首先就寫了對民間進行一場大摸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且還舉了例子說明。
且不說火爐子對於百姓的好處,還有太陽灶也是好處多多。
太陽灶也是楊軒在民間遊曆期間所發現的,它主要是用碎了的鏡子所組成的,其形狀就像一口大鍋,將鏡子碎片固定在上麵,用來反射太陽光,不僅可以用來燒水,還可以用來烹飪食物。
好處非常多。
對於百姓而言,太陽灶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節省燃料開支。
大明得到玻璃技術已經有百年左右的時間了,玻璃鏡子也出現了差不多的時間。
玻璃本就是易碎品,這期間碎掉的不知道有多少。
絕大多數都扔了,沒有想著再利用。
最先做出太陽灶的人楊軒沒有打聽到,但在山/西、陝/西楊軒卻見到了不下幾十次太陽灶。
主要是在太/原城、西/安城等達官貴人聚集較多的城市周邊。
因為這些地方的消費水平高,用得起玻璃鏡子的人也多,同時因為意外而碎掉被扔掉的鏡子也多。
於是這些碎掉的鏡子就被人撿回家做成了太陽灶。
北方日照時間長,降雨量低,植被少,太陽灶的出現極大的減輕了百姓的生活負擔。
綱要中的例子不止火爐子和太陽灶,還有其他的,這都是楊軒見到的。
朱厚照都將這些寫了下來。
最後,朱厚照還在綱要中寫了,從《永樂大典》修成之後,朝廷從沒有關注過民間出現了多少好東西。
這一次對民間的大摸底是刻不容緩的。
再次強調了大摸底的必要性。
“看來李閣老也並非是迂腐不堪之輩。”朱厚照調笑了一句李東陽,接著又繼續道:“正因如此,朕才會召爾等前來商議。”
“劉閣老,謝閣老,綱要你們也看完了,都說說自己的意見!”
“陛下思慮周全,臣等沒什麼要說的。”謝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