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少國疑的特殊時期,大明需要的是穩定。
所以,針對西伯利亞人入侵,大明選擇了防守策略,張居正命戚繼光在東北邊境地帶建城進行軍屯,建立防禦體係。
不過,除了遼東地帶,東北北部,地廣人稀,氣候環境惡劣,不適合人生存。
戚家軍的非戰鬥減員不小。
為填補東北的人口,同時為了建立一條堅不可摧的防線,另外就是緩解關內人口壓力,張居正下令從關內移民。
主要是無房無地的流氓,平日裡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地痞,以及犯事的罪人。
在古代,移民可是高風險的事,十個人能有一半到達目的地都算好的了。
尤其是在古代,東北還沒有進行過開發,環境異常惡劣,沼澤遍地,野獸出沒等,都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
大明剛建立的時候,老朱就進行過大規模的移民。
那個時候,經過多年的戰亂,北方很多地方都空了,千裡荒無人煙不是誇張。
為了恢複北方的人口、生產,老朱從南方遷移了大量的人口。
過程中,人口損失高達三成多,如此巨大的代價,老朱依然在咬著牙遷移人口。
而今,兩百餘年過去,大明人口暴漲,人口耕地平均不足十畝,個彆省份,人口耕地平均隻有三四畝。
這主要集中在南方人口密集,商業經濟發達地區。
而且南多山,可耕種麵積又少,加上人口又多,人均耕地麵積自然就少了。
若非糧食畝產量翻了好幾番,南方經濟商業發達,以現在的龐大人口,怕是養活不了。
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人口的增長遠超就業崗位的增加,照這個速度趨勢下去,南方遲早會出現大量的無業遊民,他們將會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張居正下令移民,也是有緩解南方人口壓力的目的在的。
這場大移民,前前後後動員了高達千萬人。
而其中兩成左右的人口死在了路上,而到達東北之後,惡劣的氣候環境下,又死了兩成多的人口,將近五成數百萬的人口啊!
這不算是誇張,在原來的時空中,闖關東的死亡比例也是非常恐怖的。
去的早的,還能安置在遼東或東北靠南的地方,去得越晚,安置的地方越靠北。
但中華民族的韌性是非常強的,惡劣的生存環境擊不垮他們的意誌。
他們會紮下根來,在漫長的開發改造中,將這裡變成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往後數年時間,西伯利亞人的入侵都沒有成功,戚繼光建立的防線固若金湯。
而大明也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慢慢變好。
萬曆七年,楊軒回到大明,了解了一下如今的局勢之後,通過海瑞寫信給張居正。
告訴他西伯利亞地域遼闊,就算現在大明無法利用,也要讓其變成大明的疆域,哪怕隻是名義上的大明疆域也是可以的。
隻要有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疆域的證據在,那麼這個地方遲早是華夏的。
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楊軒對西伯利亞的了解都不多,但那麼遼闊的土地,地下肯定埋藏著豐富的資源。
現在的大明利用不了,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中華民族也利用不了。
收到楊軒的信後,張居正收集信息,了解西伯利亞的資源。
西伯利亞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皮毛資源。
而這,確實是大明缺少的。
大明現在要建造什麼,木材基本上都是從南方運輸的,價格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