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戰並沒有取得想象中的勝利,反而遭到了失敗。
由於天降大雨,遼東軍的火器失效,其次,祖承訓不熟悉倭軍戰法,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遊擊將軍史儒戰死,一日之內,敗退過大定江。
朝方急派人前往九連城,希望楊紹勳總兵能命令祖承訓暫時留守在高麗境內,但祖承訓撤退過速,已經渡過江回到了大明境內。
戰後祖承訓在戰報裡總結了此戰失利的原因。
首先,糧草不急,朝方沒有提供足夠的糧草供軍隊食用。
其次,情報有誤,根據朝方方麵的情報,平壤隻有一千多的倭軍駐紮,但交戰後,倭軍卻出現了上萬人。
再者,指揮混亂。
朝方一直希望明軍能由他們的將領指揮,並壓迫明軍在天時不利的情況下出兵。
祖承訓也對朝方缺乏信賴,因為和明軍一同去收複平攘的還有五百朝軍,結果剛交戰時,四百人就已經潰逃了,剩下的一百名朝軍則與對方交談起來。
拜托,這可是在打仗啊!
這樣的隊友,能贏就怪了。
還有,誰能幫忙解釋一下,出現在倭軍中的明軍裝備是怎麼回事?
還好數量不多,不然祖承訓都沒信心跑回來。
儘管,倭軍手中的明軍裝備屬於落後產品,但再落後也是能殺死人的。
祖承訓心中極為不忿,他們在前線打生打死,結果倒好,後麵有人倒賣軍火資敵。
消息傳到京師後,此戰的主導權轉移到了朝廷的手中。
朝廷也意識到,這隊友太坑了,所以決定自己來。
高麗半島決定著大明東北的安全,高麗半島失陷,東北就危險了,這才是朝廷決定出兵的主要原因。
隻是朝廷實在沒有想到,隊友實在是太坑了。
但現在,朝廷調兵需要時間,調集糧草也需要時間,所以隻能想辦法爭取時間。
於是,大明派人前去與倭軍談判,實為拖延時間集結大軍調集糧草。
同時派出先鋒,隻是因為糧草問題,先鋒軍隻能駐紮在遼東境內。
據記載,先鋒軍為六千人,至於總兵力,號稱十萬,實則隻有七萬人。
誇大兵力本來就是常用手段,並不奇怪。
同年九月,寧夏之亂平息,十月,朝廷命李如鬆為總兵官,負責對倭軍的戰爭。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李如鬆率軍與倭軍交戰於平壤,取得平壤大捷,以陣亡七百九十人的代價,給倭軍造成了九千餘人的損失。
平攘大捷後,李如鬆為緩解後勤危機,決決定乘勝追擊速戰速決。
同年春,播州土司楊應龍與明廷發生第一次衝突,最終以明廷戰敗而告終。
此戰令朝廷大受震撼,也使朝廷的態度轉變。
恰在此時有大臣主張招撫楊應龍,而楊應龍也擔心招來朝廷大軍來犯,於是見好就收,積極認錯。
朝廷見楊應龍認錯態度積極,又有人從中說和,最終隻是做了處罰,並沒有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