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方向的戰事不必過於擔心,提供足夠的後勤物資,穩定軍心,那麼敵人就打不進來。
現在的重心還是要放在北麵。
西伯利亞人不足為慮,他們的兵力本就不多,人口也少。
真正的敵人應該是把他們趕出家園的沙皇俄國。
秋收結束,楊軒立馬以朝廷的名義下達了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
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各部已經恢複過來了,兵力也得到了補充。
這一階段,戰略目標是收複漠北,收複外東北。
隨著戰線的拉長,後勤線也越來越長了,路上的損耗也越來越大。
而國內,極端天氣還沒有結束,災害依然在,朝廷還需要留下足夠的錢糧進行賑災。
用的依然是老辦法,以工代賑,一份糧食,既進行了建設,也給了百姓活命的口糧,還讓青壯們安穩了下來,不至於生亂。
最先想出以工代賑這個辦法的人確實厲害!
不服都不行!
天下剛剛穩定下來沒多長時間,又要進行對外戰爭,需要錢糧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而稅收又不能隨意增加,畢竟百姓剛剛安穩下來,不能再給他們增加負擔。
所以就需要另想辦法!
楊軒的辦法就是擴大商業貿易,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
對內,貿易多了,就能收商稅,對外,能收關稅以及貿易的利潤。
通過鄭芝龍的水師,朝廷提供大量的商品,賣到海外各地。
增加的關稅,賺取的利潤,基本上都拿來補貼國庫和換糧食了。
因為對外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長時間,糧食的消耗是個天文數字。
儘管以大明現在的糧食產量,能夠支撐得住,但誰也不能保證會不會有意外情況發生。
赤地千裡,餓殍遍地的情況還曆曆在目。
現在大明上下對於糧食的態度就是越多越好,實在是餓怕了!
不儲備足夠全天下人吃上兩三年的糧食,就沒有安全感。
隻要保障糧食安全,那麼局勢就不會崩盤,也不會打斷發展的進程。
所以,楊軒的精力不僅要放在對外戰爭上,還要對內恢複生產建設,發展生產力。
好在十餘年來,朱慈烺一直跟在楊軒身邊學習,受楊軒的言傳身教,能力提升巨大,現在能為楊軒分擔不少壓力。
從現在的他的身上,隱隱能夠看出老朱的一絲影子。
但因為兩人的成長經曆不同,朱慈烺是注定成不了老朱的。
老朱出身最底層,身上有一種草莽氣,而朱慈烺出身皇家,自幼便被立為了太子儲君,身上有一種貴族氣質,成為皇帝之後更顯威嚴。
等再過些年,他徹底成長起來之後,或許能夠成為一個貴族出身的老朱。大概就是陳寶國版本的老朱的那種氣質)
……
西伯利亞人的路數,明軍已經摸透了,後麵是越打越順。
在第一階段的戰爭之中,他們的精銳就已經被明軍消滅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