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水土不服的問題,明軍不得不將俘虜的西伯利亞人編入軍中。
他們能夠適應西伯利亞地區的惡劣氣候環境。
楊軒深知,要想將西伯利亞人徹底融入大明,宣傳工作必須做到位。
所以前線每天都在宣傳,西伯利亞人本來就是大明人,減輕前線將士們的敵視以及讓西伯利亞人對大明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宣傳工作做到位了,抵得上千軍萬馬。
在投降大明的西伯利亞人中,包含了薩莫耶德人、通古斯人、尤卡吉爾人等,隻不過,他們在大明這裡,隻有一個稱呼,西伯利亞人。
而在後麵的曆史中,他們慢慢融入到了大明,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形成了一個新的少數民族——西伯利亞族。
由於長相問題,他們也經常被認為是外國人。
……
時間一天天的流逝,朱和埕也在一天天的長大。
兩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儲君。
虛歲四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啟蒙。
大明有先進的啟蒙教材——看圖識字。
作為太子儲君,對他的教育,朱由檢和朱慈烺都是非常重視的。
父子二人一致決定,想請楊軒來教朱和埕,畢竟這十餘年來,楊軒的學識和能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楊軒拒絕了好幾次,但這父子兩個就好像吃定了他,楊軒無奈,最終隻能默認。
但免不了一番罵罵咧咧。
老朱家的女婿是真難當。
值得一提的是,皇後馬氏的父親馬秀才在閨女成為皇後之後,又續了一房妻子。
在這個時代,傳宗接代的觀念深入人心,馬秀才也不可能例外,老馬家的香火不能到他這裡斷了。
他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閨女,其中一個兒子一歲多的時候夭折了,就剩下了一個兒子。
他本人因為年齡和身體問題,生育能力下降,後麵這幾年時間,都沒再生下個一兒半女。
所以,對於僅剩的這個兒子,他是疼的不要不要的,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成為紈絝子弟的趨勢。
皇後馬氏對於父親這麼寵溺弟弟實在是看不下去,說了一次又一次。
照這樣的成長趨勢,長大後,肯定要長歪。
為了弟弟不長歪,也為了自己兒子長大後能有人用,能有堅定的支持者,皇後馬氏向朱慈烺求情,將自己的幼弟接到宮裡來,給太子當伴讀。
對此,朱慈烺自然是應允了。
他對自己的皇後很是滿意,賢良淑德,平時也不求自己辦什麼私事,還會幫他維護君臣之間的關係。
隔三差五就將大臣的夫人和閨女召進宮中,交流感情。
對朱慈烺的皇位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現在請求他讓她的幼弟入宮讀書,給太子當伴讀,這種小事,朱慈烺自然不會拒絕。
再說了他本來就有給太子挑選伴讀的想法。
而且外人哪兒有舅舅親啊?
皇後馬氏的幼弟叫馬誠,按虛歲算也就比太子朱和埕大了兩歲,但實際隻大了一歲零幾個月。
隨著馬誠成為了太子伴讀,楊軒要教的小屁孩一下就變成了兩個。
馬誠被馬秀才寵壞了,調皮搗蛋也就算了,關鍵是這小屁孩無法無天。
和他一比,太子朱和埕簡直就是乖孩子。
而楊軒最擅長的就是收拾熊孩子。
秉承著打不死就往死裡打的原則,在收拾了這小屁孩兒幾頓之後,這小家夥看到楊軒就跟老鼠見了貓似的,乖得不要不要的。
熊孩子不能慣!
想當年,楊軒那些無法無天,囂張無比的小舅子,哪一個不被他給收拾的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