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武四十四年,朱慈烺六十歲了。
他開始將手中的權力逐步向太子朱和埕的手中轉移,自己慢慢退居幕後。
同年,皇太孫朱怡錦的嫡長子出生,朱慈烺賜名朱伯洚。
四世同堂!
朱慈烺下旨賞賜京師十歲以下的孩子和六十以上的老人,與民同慶。
隨著要負責的事情越來越多,朱和埕也是越發忙碌。
因為有著前車之鑒,他們父子兩人對於權力看的非常緊,對於臣子充滿了警惕。
但這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他們父子的工作強度很大。
以前楊軒在的時候,能為他們分擔大部分壓力,但現在,這些壓力,隻能他們父子自己承擔。
現在朱慈烺慢慢退居幕後,朱和埕肩上的擔子就更重了。
承武四十六年,皇後馬氏病逝,這對朱慈烺父子兩人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朱慈烺開始將更多的權力移交到太子朱和埕的手中,而他本人則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養皇太孫上麵。
承武四十八年,又一則噩耗忽然降臨在了朱慈烺的身上。
他寄予厚望的太子突發腦疾,暴病而亡。
年僅四十二歲虛歲)。
一夜之間,朱慈烺仿佛蒼老了十歲,身子都佝僂了下來。
他不得不撐起年老的身體,再次走到台前,執掌大局。
在人前,他還是那個殺伐果斷的帝王,腰杆挺得筆直。
他不想讓人看到他的脆弱。
這個時候,不管是誰敢觸他的虎須,都要付出代價。
太子朱和埕的暴斃,天下一片嘩然。
遊走在民間的楊軒聽到消息,沉默良久。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朱和埕會英年早逝。
“難道這就是老朱家的詛咒嗎?一個優秀的繼承人注定不會長命?”
楊軒收拾行囊,前往北直隸。
在朱和埕下葬後,他來到其陵前,陪著對方說了好些話。
朱和埕最大的遺憾就是在生命的最後沒有再見先生一麵。
如果他知道,在他死後,先生來看他了,想來他應該會很高興吧?
朱和埕的暴斃,受到打擊的不僅僅是朱慈烺,還有楊軒。
他耗費心血培養的人,好像就沒有一個能長命的。
朱高熾,朱瞻基,小皇帝朱祁鎮,現在又多了一個朱和埕。
都是英年早逝。
命運好像專門和他開玩笑。
楊軒心灰意冷,他不會再去培養一國儲君了!
臨走之前,他又去看了看小皇帝和朱老四他們,讓他們在下麵多照顧照顧小家夥。
路過京師的時候,他駐足眺望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沒有進去。
他就這樣擦肩而過。
再次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
大明這個龐大的帝國還需要朱慈烺,他不能倒下。
他既要把控大明的前進方向,也要培養孫子,給孫子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