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世的角度去看大明,崇禎十七年之前的大明和崇禎十七年之後的大明完全是兩個大明。
也就是中間沒有斷開,不然就可以稱為“前明”和“後明”了。
不過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大明滿足了王朝末年所有的因素。
如果當時沒有人力挽狂瀾的話,那麼大明的滅亡就是注定的。
儘管最終大明也沒有滅亡,中間也沒有斷開,但後人在看這段曆史的時候,還是習慣將其當做兩個朝代。
而作為“新明”的開創者,朱慈烺自然而然的稱祖了。
其即位之後,讓天下再次一統,收複了西伯利亞的大片領土,使國土麵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其興辦教育,鼓勵發明創造,使得大明朝開始了第二次科技爆發,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
文治武功皆不輸開國之君。
後世學者研究明朝曆史的時候,主流思想上也將朱慈烺放在了和開國之君同等的地位上。
所以,烈祖的廟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
朱慈烺的一生,極為精彩,他的名字後世也不會忘記。
……
朱怡錦時期的大明依然呈現上升趨勢,伴隨著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國內商品價格大大降低,百姓幸福指數上升。
這一時期,是古代百姓生活最為幸福的時期。
而在兩百多年的東西方交流之中,不同的文化思想碰撞,使大明出現了一批思想家。
也正是因為這些先進的思想,科學才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但新思想的產生,也在動搖著舊思想的根基。
舊思想的既得利益者明裡暗裡打壓新思想。
作為皇帝的朱怡錦沒有倒向任何一方,不管是舊思想還是新思想,隻要能為皇權所用,那就是好的。
朱怡錦插手,隻為平衡,不讓局勢失控,影響到朝廷的正常運轉。
理越辯越明,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迸發出新的火花。
這一時期的大明,方方麵麵都呈現出了繁榮景象。
如果將崇禎十七年之後的大明看做是一個新的朝代,那麼現在的大明正是處於上升時期的時候,還沒有到達巔峰。
楊軒遊走在民間,將這一切都詳細記錄下來,時不時和人辯論一下,精神富足。
先進富足的大明,也在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學者和貴族。
他們不遠萬裡,乘風破浪前來大明“留學”,學習先進的思想和知識技術。
東西方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思想上的碰撞,又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而最後受益的是朝廷,是大明。
蒸汽機技術在大明的運用,吸引了外國學者和使者的重視。
他們向大明朝廷提出購買的請求,但朱怡錦早就下了嚴令,此物嚴禁出口。
蒸汽機帶來的改變他看在眼裡,深知蒸汽機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一旦蒸汽機被海外國家得到,那麼將會對大明產生嚴重的威脅。
雖然購買蒸汽機的請求遭到拒絕,但外國的學者和使臣並沒有因此氣餒。
大明如此嚴防死守,豈不是更能證明蒸汽機的重要性和強大作用?
實物帶不回去,但他們可以去學習,去了解構造和原理。
總之無論如何,蒸汽機是一定要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