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眾風流長孫皇後!
五月的一天早上,李淵與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在晉陽宮處理公務,突然,劉文靜引著開陽府司馬劉政會急急忙忙地走進來,隻見劉政會大聲說道“有密狀告人謀反!”
李淵目視王威等人,令其取告密狀審視。[燃文書庫][][774][buy][]劉政會卻不肯給王威,說道“密狀上告的就是副留守,隻有唐公可以看!”
李淵故作驚訝,“還有這樣的事!”說著,取過告密狀觀看,隻見狀紙上麵寫道威、君雅潛引突厥入寇。
李淵把密狀遞給王威,“這是告發你們的,怎麼辦?”
高君雅看完密狀,猛地從胡凳上跳了起來,破口大罵“賊喊捉賊,這是叛亂者要殺我!”
李淵卻不聽他亂喊亂叫,徐徐地站立起來,冷笑一聲,喝道“來人,將這兩個亂臣賊子拿下,送大牢候審!”
劉文靜不由分說,喝令左右將二人拿下。
此時,李世民已經在城中部署軍隊,控製了局麵。
世上的事情有時竟巧得驚人。誰也不曾料道,就在李淵將王威、高君雅以密通突厥的罪名逮捕下獄的第二天,竟真的有數萬名突厥兵馬,風馳電掣一般來到太原,恰像是如約而至一般。
太原城裡雖然有新募兵丁五六萬人,但多是剛剛扔下钁頭鐵鍬的農家子弟,未經訓練,更缺乏攻城守陣的實踐經驗,上上下下不免大為慌亂。
李淵急召眾人商議對策,李世民力排眾議,請求李淵以“空城計”智退敵兵。他說“突厥人突兀而至,誌在寇掠財物牲畜,並無攻城占地之心。我們一方麵將軍隊嚴密布署於各街巷路衢,嚴陣以待,一方麵洞開四門,敵軍不辨虛實,必不敢貿然入城。縱使入城,地理不熟,方位不明,其數萬馬隊在長街短巷中也會失儘剽悍迅捷的優勢。我城中軍民數倍於敵,與之短兵相接,展開巷戰,必能大獲全勝”。
李淵認為兒子所言有理,隨即下令大開城門,撤去城上旗幟,兵士百姓不準一人上城觀望。
突厥兵馬風卷而來,卻見太原城各門洞開,城中偃旗息鼓,寂無聲息,竟如一座死城、空城一般。其先頭馬隊衝進外郭北門,見內城仍然吊橋平鋪,城門四開,絕無一兵一卒把守,不知李淵用的是什麼計,遲疑徘徊了許久,終不敢進城,又從外郭東門悄悄地退了出去,在城外鄉村中大肆搶掠一陣,撤兵北去。
這樣以來,城中軍民都認為突厥人果然是王、高二人密謀引來的,皆咬牙切齒,欲殺此二人。
李淵見民心可用,於是抓住這一天賜良機,將王、高二人斬首示眾。
李淵意識到,突厥勢力是他爭奪天下的後顧之憂;劉武周與突厥的勾結,使得突厥的騎兵隨時有南下的可能。為消除這一威脅,李淵特地給突厥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修好的書信,卑辭厚禮,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談判。
李淵在信上用了“啟”字,這是臣下對臣上的禮節,實際上是向突厥稱臣。有人認為反正突厥人不識字,何必用“啟”,用一般的“書”就可以了。但李淵卻認為這是“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的策略問題,不必計較一個虛名。
李淵在信中向突厥始畢可汗表示,願意像隋文帝時期那樣,與突厥和親。如果突厥不來侵犯,他願意將征伐所得財物獻給可汗,並說明自己有擁立代王楊侑的計劃,請求突厥派兵馬援助。
出發前,李淵再三叮囑劉文靜“突厥騎兵入塞,終是隱患,我這樣做隻是為了防止劉武周聯合突厥。而且突厥人向來邊行軍邊放牧,我也不費糧草,隻是作為聲援。人數不必多,數百人即可。”
始畢可汗問劉文靜“唐公起事,是想乾什麼?”
劉文靜說道“如今天下大亂,唐公為國家近戚,擔心王室毀滅,故此起兵。唐公希望與可汗兵馬一同進入京師,百姓、土地歸於唐公,財帛和金寶歸於突厥。”
結果,始畢可汗大喜,派大將康鞘利領騎兵五百隨劉文靜而至,又獻馬兩千匹。
劉文靜出使突厥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消除了爭奪天下時來自北方的威脅。得到消息,李淵自是十分高興。
此時,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紹等人也已經趕到太原,李淵決定,乘勢起兵。
六月,李淵傳檄各郡,正式稱“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