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眾風流長孫皇後!
一日遊園,無垢也是有些累了,但還是先去看了小女兒,才又回到麗正殿。這會兒,已是華燈初上,麗正殿內燭火通明,李世民正在低頭揮墨,“陛下在做什麼?”
李世民手握白玉杆雕龍雲毫筆,左手輕斂廣袖,抬頭望她一眼,神秘一笑,也不答她,低頭繼續書寫……無垢湊近他身旁,細細看來,李世民筆力如風,飛白體瀟灑自如,落筆處是她的團扇,“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麵色,簷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無垢手持團扇,欣喜道“陛下,你……竟記下了?”李世民將她攬入懷中,在她耳邊輕語道“你的詩,我怎能不記得?!”
六月,太子少師、新昌貞公李綱,這位曾經跨越兩個朝代,服侍了隋唐四個皇帝,教過三個太子的元老,在家中去世。在他生病期間,李世民除了讓太子多次在病榻前向他求教,還派了宰相房玄齡去他家中探望。李世民對這個老臣及其禮遇,朝廷重大事件的決定,經常請他侍座。李世民把李承乾交給他的時候,還特彆說了兩句語重心長的話“托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古人為難,綱以為易。”這算是對李綱的高度評價。然而,他以年邁之軀,也實在是難以完成教育太子的任務。
北周齊王宇文憲有個女兒,早年喪父,一直寡居,李綱對她贍養撫恤甚多。李綱死後,她以待父禮服喪,這在當時傳為佳話。
八月,李世民派了使者前往高麗,隋煬帝數次征高麗,士兵死傷無數,而那些死亡士兵的屍骨,並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這次派使者前去,就是要收埋那些隋朝陣亡將士的屍骨,然後代表大唐對他們舉行祭奠。李世民的這一舉動,得到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的稱讚。
這時,朝廷裡傳來一宗官司。河內有個叫李好德的人,得了精神病,於是妄出謠言,在社會上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李世民詔令有關部門調查,很快李好德被收監。但是,大理丞張蘊古認為把一個患有精神病的人收監,是不符合法律程序的。於是,他寫了一個奏折給李世民,“李好德得了精神病,有證據能夠證明,依照法律,不應當判刑。”(按照唐律,凡是口出妖妄之言並且涉及國家、君主的,應當處以絞刑,但唐律同時規定,對80歲以上、10歲以下及身體帶有篤疾者,應當由大臣上奏請皇帝予以減免處罰。精神病屬於篤疾的範疇,張蘊古奏請李世民法外開恩是依法行事。)
李世民一向對於妄出謠言這類行為很是反感,但是看了張蘊古的奏折之後,他覺得李好德是因為得了精神病才妄出謠言的,於是赦免了他。在李世民的詔令還沒有下達之前,張蘊古就悄悄地把皇帝的旨意告訴了李好德,並且與他在一起喝酒。這時,治書侍禦史權萬紀也給李世民上了一個奏折,對張蘊古進行了彈劾,“張蘊古籍貫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為相州刺史,為討人情而縱容阿附,蘊古按察結果與事實不符。”
看了權萬紀的奏折,李世民怒火中燒,立即下令把張蘊古斬首。可是,半天之後,他就開始後悔。他想起貞觀初年戴胄的一句話法不是陛下一個人的法,而是天下人的法。他又想起貞觀初年,張蘊古曾向他進獻過《大寶箴》,因為文辭很美,可以作為規誡,李世民因此授予他大理丞的職務。想不到張蘊古竟然死在了這個職位上。雖然,作為國家法律的頒布者,皇帝擁有司法的最高裁決權,但是,如何避免自己濫用裁決權,這正是他現在反省的問題了。李世民想到,是他直接提拔了張蘊古,又是他直接下令殺了他,而殺他的理由又是如此經不起推敲……這是一個痛苦的反省的過程。終於,他想清楚了。
大興殿內,李世民對滿朝文武說“你們食人的俸祿,就必須憂人之憂。事情無論大小,都應當留意。如今,朕不問你們,你們就什麼也不說,也不諫諍,你們輔助朕什麼了?就拿張蘊古這個事情來說吧,他身為大理丞,與囚犯喝酒,泄露朕的話,的確有罪,但罪不至死。朕當時正在盛怒之下,下令把他斬了,你們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話。一時興怒,把人處決了,這是什麼道理?啊,你們說說,這是什麼道理?”
李世民越說越火,不僅是衝著滿朝文武,也是衝他自己。大殿上鴉雀無聲,最後,房玄齡站出來,說道“陛下息怒,臣等知錯了。”
大家也都跟著說道“陛下息怒,臣等知錯了。”
稍微平息了一會兒,李世民又說道“張蘊古事件足以警示我們,必須防止錯殺一個人。今後凡是死刑,即使是立即執行的,仍要三複奏。”
不久後,李世民又對大臣們說“從今以後,在判處死刑案件時,要在兩日內進行五複奏,地方案件也要三複奏。進行複審時,對雖然應當依法處死但情有可原者,應當錄狀上奏。”(所謂五複奏,是在判決前兩日和前一日上奏兩次,行刑之日再上奏三次。)
張蘊古死了,但是他的死卻換來了死刑五複奏,這是李世民的英明之處,也是對張蘊古最好的紀念。
本書由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