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眾風流長孫皇後!
九月,李世民巡幸武功慶善宮,三十五年前,他出生在這裡,度過了他的年幼時光。李世民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不用說,作為當朝皇帝回到故鄉,他的心情很特彆。在慶善宮,李世民大宴五天,款待家鄉父老。
宴會上,李世民興致頗高,賦詩助興,留下了流傳後世的《幸武功慶善宮》。“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粵予承累聖,懸弧亦在茲。弱齡逢運改,提劍鬱匡時。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梯山鹹入款,駕海亦來思。單於陪武帳,日逐衛文。端扆朝四嶽,無為任百司。霜節明秋景,輕冰結水湄。芸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
這天,李世民又在慶善宮舉行宴會,就在大家都很儘興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
當時,文武官員都按照各自官品的高低,分列坐在了大殿的兩邊。同州刺史尉遲敬德也來趕來赴宴,卻見一個“不識時務者”坐在他的上位,很是不服,他瞪大了眼珠,對著人家說道“你有什麼功勞,敢坐在我的上方?”
坐在尉遲敬德下方的任城王李道宗忙起身想要勸慰他——因為那人是李世民遠族的一位長者,特地被安排坐在那裡。
“吳國公,請息怒……”李道宗話還沒說完,尉遲敬德的拳頭就朝他揮了過去,一拳擊中了李道宗的眼睛,疼得他直冒金星。
“住手!”看到此情形,李世民快步走了過來,寬慰了李道宗幾句,又看了一眼尉遲敬德,“哼”了一聲,氣得拂袖而去。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一會兒,李世民派人把尉遲敬德叫到了寢宮,很不客氣地對他說道“你看看你,竟然在大殿之上撒野,成何體統?”
尉遲敬德低下了頭。
“我讀《漢書》,發現漢高祖的功臣能夠保全自己的很少,心裡常常責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後,一直想保全功臣,讓他們子孫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後不斷觸犯國法,才明白韓信、彭越遭到殺戮,不是漢高祖的過失。治理國家的重要事情,隻有獎賞與處罰。分外的恩惠,不能給得太多,要嚴格要求自己,彆做後悔不及的事。”
聽完這番語重心長的話,尉遲敬德醒悟了,忙磕頭謝罪。“陛下喜怒,臣以後恪守綱紀,再也不敢撒野了。”
李世民點點頭,換了緩和的語氣,“平身吧。”
尉遲敬德自此以後謹慎了許多,收斂了不少……
轉眼,一個月過去了,秋意闌珊。午後,無垢陪著李世民在院子裡散步,這幾個月,她過得輕鬆愜意,好像沒有了季節的概念。
李世民指著三十米遠處槐樹下那口水井,說道“記得小時候,我們兄弟幾人常在這裡習武。我喜歡喝這口井裡的水,我和元吉比賽射稻草人,誰輸了就挑一擔水,他總是輸,還時常耍賴……”
憶及往事,李世民有些傷感,“如果不是為了爭奪皇權,兄弟還是兄弟,還好好地活著。那樣,講述小時候的故事,就不止是朕一個人了,應當是兄弟幾個了。”
無垢注視著他,“天降大任,陛下不能推卸這個職責的時候,就不能不做出犧牲。陛下既以天下蒼生為念,就不能為私情所累呀。”
李世民望著愛妻的眼睛,她的眼角已經有輕微的細紋,但並不影響她的美麗。“是啊,我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我一心想要給天下人一個太平盛世。要不然,有何臉麵麵對家鄉父老呢?”
“陛下,至少你已經為家鄉父老帶來一個和平的天下,不是嗎?”無垢明白,李世民說的是真心話,這麼多年,他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一心想證明給天下人看,證明給太上皇看。如今,太平盛世的局麵已經初顯,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國威遠播……
“陛下,你不是說最喜歡喝這裡的井水嗎?快,去取井中水讓陛下嘗嘗。”無垢想吩咐內侍,內侍已經奔井邊而去。
李世民和無垢移步槐樹下,坐在石凳上等著。內侍端了一瓢水呈了上來,李世民接過一飲而儘,說“還是家鄉的水養人哪……”
“阿嚏……”一陣涼風吹來,無垢打了個噴嚏,李世民立即解下大氅給她披上,“是不是著涼了?”
“陛下不要擔心,我沒事。”
李世民擁緊她往回走,“你剛生完孩子,身子弱,不宜吹風,還是回屋吧。”
回到臥內,李世民堅持讓禦醫給無垢開些湯藥,預防風寒。就在無垢喝藥這會兒功夫,李世民抱著不到四個月的小兕子,歡喜得不得了,自言自語道“看看我們兕子長得多乖巧,這眉、這眼,長大了,肯定是天姿國色的大唐公主。”
清秋立在一旁,也被堂堂天子逗得低頭偷笑。
無垢看著這個場麵,心中湧起莫名的感動。她示意乳母抱走孩子,走到李世民身邊,“陛下,我們該回長安了。”
李世民聽了,略一點頭,“我們離京半年多了,是該回去了。”
無垢神色惆悵,“臣妾想念上皇了,我們也該承歡膝下,讓上皇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李世民已是明了,吩咐道“傳旨,回長安。”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