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恥!
回到家中,進門先去看了張三的傷勢,張三已經睡著了,老婆宋氏站在旁邊。
李慢侯問了一些情況,既沒有發燒,也沒有其他特殊症狀,能吃能喝,還能睡。醫生給開了一些湯藥,還有草藥貼在傷處,囑咐每天一換。
李慢侯終於放下心。此刻麵對張三,他也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一個人會為了另一個人奮不顧身去擋刀?這種事情他相信有,但沒想到發生在他身上。這種事情,發生在母子、兄弟這樣的親密關係中,才比較符合邏輯。每每看史書,許多王侯將相,即便沒有發達的時候,也有許多人為他們冒死犯險,李慢侯總以為那是史官在牽強附會的給王侯將相增加傳奇。比如伍子胥過韶關的時候,有一個女子給了伍子胥一頓飯,伍子胥要求女子不要暴露他的行蹤,許諾他發達後會給女子一千兩黃金作為報答,女子聽後覺得伍子胥侮辱了他,跳河自儘。朱元璋剛剛加入起義軍,常遇春等那些比他更早的老資曆造反者立刻就站到了他身後。成吉思汗被追殺的時候,有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他。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
有些人試圖用這些王侯將相身上強大的人格魅力來解釋,李慢侯從來不認為他身上有什麼特彆的人格魅力,可以讓另一個隻認識了半年多的人為他去擋刀。
思緒複雜的胡思亂想著,突然張三似有所感一般睜開了眼睛,看到了李慢侯,咧嘴笑了起來。
“大官人。欠你這條命,我還清了!”
李慢侯嗬嗬了兩聲,突然啞口無言。他從來不相信張三真的記掛那所謂的救命之恩,因為那同樣是一件無法證明的事情。
宋欽宗繼位之後,在金兵圍城的危急關頭,出了很多險惡的政策,其中最險惡的,就是激勵告密。任何朝代,但凡激勵告密的,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和道德淪喪。因為這破壞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其實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宋欽宗為了給金兵搜刮金銀,下詔要全城百姓無償上交金銀,有藏匿者,仆人告發可以得到一半金額作為獎勵。後來金兵退了,宋欽宗大概從中吃到了甜頭,依然鼓勵告密。禁止百姓在坊市間造謠金兵還會南下的消息,有告發的同樣給予獎勵。
李慢侯之所以說救過張三的命,就是因為他強迫張三將手裡的金子上交,並且將張三上交的黃金記在自己賬上,承諾日後會還債。他用背負債務的方式,將所有認識的人手裡的黃金都借到自己手裡,然後帶著他們一起去上交,李慢侯認為他救了這些人的命。他從來沒有聲張,隻是張三和金枝對此十分不滿,聒噪不安,李慢侯才解釋過一次。但從沒指望他們相信這個道理,甚至李慢侯也不相信假如沒有上交,就肯定有人會被處死,因為也許沒人去告密呢?
可他沒想到,張三信了,而且不斷嘴上表示自己的命是李慢侯救的,並用這次行動證明了自己,讓李慢侯無言以對。
李慢侯慢慢躬身,深深的給張三鞠了一躬,不是為這確實發生的救命之恩,而是對自己的不信任而愧疚,張三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而自己卻從未信任過他,猶如伍子胥用千金侮辱那個小姐。
人的品德,比千金更重。來這個時代後,李慢侯見到的人性,更多是惡,因此他對人性的認知,比以前更加悲觀。但張三用行為告訴了李慢侯,張三所信奉的那種信義,是真的存在的。
心情沉重的回房,剛進屋就嚇了一跳,甚至本能的打算抽刀,這幾天經曆太多,難免有些神經緊張。
屋裡出現了幾個陌生人,帶著怯懦的表情,怯生生的站在客廳中。
“官人回來了!”
金枝也在這幾個人中間,看到李慢侯推門進來,麵色喜悅迎上來。
不等李慢侯問就自顧自解釋起來“官人。我娘家人來了。”
金枝是真高興。
李慢侯這才放鬆戒備,仔細審視,一個老者,年級四五十歲模樣,這是金枝的父親。一個老婦,年級也四五十歲模樣,應該是嶽母。兩個少年,十三四年級,還有三個女孩兒,金枝沒有姐妹,那這就應該是兩個少年的妻子,或者其中一個還有小妾?
隻聽金枝一一介紹,李慢侯一一行禮。兩個少年正是他弟弟,而兩個女孩也是少年的妻子,可到了最後一個女孩,看著十四五六的模樣,金枝卻叫了一聲姨娘。
感情這是他老爹的小妾。
李慢侯有些傻眼,金家是漁民,還是很窮那種,沒有一畝地,完全靠在河邊打漁為生。不窮,不至於賣女兒,賣了女兒後,看來蔡京家給了一大筆錢,讓兩個兒子去了媳婦不說,還讓老的納了一房小妾,這女兒賣的估計很開心。
李慢侯沒來由厭煩。讓金枝先安頓他們。
金枝表示房間已經給他們收拾好了,就住在隔壁。青樓二樓空房間很多,李慢侯和金枝挑了一間最大的,張妙常住了一間,還有許多空著。
金枝讓娘家人見過李慢侯後,就將他們請了出去,不一會兒就回來了。臉上的高興勁頭依然沒過去,這才有機會慢慢跟李慢侯說起。
果然跟李慢侯猜測的不錯,蔡京家當時急於找一個八字合的小姑娘,沒有在金錢上跟金家人計較,確實給了一大筆錢。用這筆錢,金太公蓋起了青磚大瓦房,買了幾十畝河灘地,給兒子娶媳婦,給自己納小妾,過上了地主家的小日子。
可惜好景不長,金兵南下,他們漁村遭了災,不但財富被劫掠一空,兩個兒子甚至還被抓去修浮橋,好容易才活著回來。消財免災,人還都在。可是戰火過後的日子卻沒法過了,戰爭耽誤了農耕,為了度過青黃不接的時候,金太公借了當地豪強一筆青苗錢。可這筆錢利滾利還不清,能還清才怪,正是因為這樣,王安石才推出青苗法,試圖通過官府放貸,接濟窮人度過困難,打擊鄉村瘋狂的高利貸。
還不清錢,豪強已經收走了他們的地,房子遲早也要被拿走,接下來就該拿人了。為了躲避豪強,在得知女兒在城裡過的不錯,金太公心一橫,帶著兒子來投靠女兒。
真把女兒當提款機了。
李慢侯打心眼裡厭惡,可金枝卻不在乎,或許對她來說,被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運氣好,碰到了李慢侯。
金枝高興就好,李慢侯不想乾涉,甚至還多嘴問了句,他家人願不願意一起南下。
儘管不太喜歡這家人,但李慢侯還是希望多救幾個人。但也隻敢跟認識的人講,甚至對不太親密的人講都是要冒風險的,皇帝下詔鼓勵告發造謠者,真有人告密,李慢侯肯定會被當做造謠者逮捕,並且處死!
錢款已經交割完畢,且全都轉到了南方,留下的不過是一些現錢和方便攜帶的珍玩,比如一些珍珠和玉器。其中除了少部分會作為路上的盤纏,大多數都會留給張三,作為張三的分紅。
想到張三,李慢侯又放心不下他了,張三擋刀的舉動,真的刺痛了他,心中帶著愧疚,實在不忍此人承受開封城破的風險,下次城破,依然會經曆一次朝廷幫著金兵搜刮金銀,財產肯定是留不住的,弄不好還有殺身之禍。
但張三不肯走,李慢侯也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勸他,公主那樣聰慧的人都難以接受金兵會再次南下的可能,更何況市井出身的張三呢。
隻能找機會再勸勸,最關鍵的是該為南下做準備了。這個時代,跨州過府的旅行非常不容易,沒有詳細的計劃,是不可能走遠的。宋徽宗南下的時候,一開始有大量官員隨行,但隻過了一個月就有大量官員逃亡,就是因為那麼一大批人走到哪裡都不容易找到吃的。
李慢侯帶的人不會太多,他還有一艘漕船,可以裝一些糧食應急,路上走運河,在金兵還沒有南下前走,路上治安不會太壞。這樣一路走到杭州去,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接著就是裝扮了,帶著漕船,最好假扮成商人,一路照常交稅,官府也不會為難。
計劃停當,第二天就開始準備。
李慢侯開始頻繁進出各種商鋪,主要是絲織品,手工藝品的鋪子。他打算向江南販賣絲綢製品,看似很滑稽,李慢侯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但他發現這是一個十分正常的生意,至少在北宋是如此。
因為此時的絲綢業中心,還沒轉移到江南。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是南宋時期形成的,那時候長三角才得到充分開發,而且還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真正絲綢工業發展起來,那是元朝以後了。此時最大的絲綢製品產地,一個是四川,另一個就是開封。黃河流域此時廣泛種植桑蠶,開封的絲織工業不但規模龐大,擁有龐大的官辦織造場,而且技術更好。因為這裡有最富足的人群,催生出最璀璨的技藝,比如蘇繡雖然已經出現,但開封的汴繡更好,被稱之為國繡,相當於後世京劇在戲曲中的地位。
所以開封的大量手工藝品,不但通過黃河輸送到西北、河北地區,同樣往南方輸送。
李慢侯走了很多絲綢作坊,繡樓等場所,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讓他眼花繚亂。
他發現他根本不懂。
他進出繡樓也不方便,許多繡樓是雇傭未出閣的女子為工,也有的隻有門麵,老板包工包料,將材料送給一戶戶家庭,由婦人加工後統購統銷。大繡樓不允許他一個男子進入,小鋪麵看著又不上檔次。
加上李慢侯今天心情很低落,跑了一天,除了累出一身臭汗外,一無所獲。
心情低落是因為昨日跟茂德帝姬的交談,一段迤邐的情愫破碎雖然傷情,可是最大的刺痛其實是情懷上的打擊。
昨日茂德帝姬詢問過李慢侯,需不需要她引薦,李慢侯直接拒絕了。拒絕後卻久久不能平複,他向茂德帝姬抱怨了很多,抱怨當權重臣的荒唐,抱怨皇帝的昏庸,抱怨他們有人卻不能用,毫無理智,昏招頻出。他抱怨了很多彆人不行,回過頭迎來的卻是深深的無力,和對自己的鄙視。
他猶如一個不斷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製度不行,抱怨文化低劣,抱怨人性險惡的頹廢青年一年,其實隻有你自己不行。
這種情緒,讓李慢侯一整天都很低落,走到街上,繁華的盛景他甚至不忍看,不敢看。不是他沒有勇氣去欣賞這清明上河圖的美麗圖卷被撕破的淒美,而是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懦夫,明知道外敵將至,卻隻想著逃亡。
不知不覺間,來到汴京大半年之後,李慢侯將自己融入了這個社會。他無法在以一個旁觀者欣賞美麗圖卷的心態來看到這個社會,這片市井中每一個挑擔的商販,每一個撐船的船工,不再是點滴的筆墨,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回到家中,沉默了坐了許久,直到金枝端來飯食,他都沒有打起精神。
勉強吃過幾口之後,他突然感覺到他好像好幾天沒見過張妙常了。
“近日,怎不見妙常?”
李慢侯問道。
金枝道“前幾日我讓她住去了後院。倉房裡有寶,妙常耳聰目明,為人機敏,我怕夜裡有賊,讓她去看著。”
李慢侯歎道“那也不能讓她去啊。一個女孩兒能防的住賊?你給我把她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