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世界(20)_宋恥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宋恥 > 瓜分世界(20)

瓜分世界(20)(1 / 2)

宋恥!

大燕帝國不斷呼籲和平,並拉攏世界其他國家,一起呼籲歐洲人保持理智。

南洲宋國和東洲漢國也是這種態度,三大東方帝國已經達成共識,不支持歐洲戰爭,不讓歐洲戰爭將自己卷進去,這些歐洲人太瘋了。

三大帝國也有自己的立場,那就是反德意誌帝國。因為這個帝國沒收的外國資產中,主要就是東洲漢國商人的投資。而且欠的錢他們還沒還完,還表示不會再還了,這樣的流氓國家,三大帝國怎麼可能支持。

在法國內戰中,也比較偏向法國皇帝一方。因為工人實在是太不理智了,帶著美好願望造成的破壞,比墮落的拜金主義還嚴重,在法國這樣的土地上,竟然還發生了餓死人的饑荒情況。

法國工人控製了北方工業地區之後,沒收了一切資產,但經營的很不好。農場生產大規模下降,工廠除了少數兵工廠在為軍隊生產之外,其他工廠也大都停工。年輕工人大量加入軍隊,跟邪惡的皇帝軍隊血腥廝殺。德意誌帝國入侵之後,他們也跟德意誌人廝殺,跟西班牙乾涉軍廝殺。

法國工人的熱情全部投入了殺戮之中,他們的領袖樂觀的認為,隻要打敗敵人,他們就能建立起一個完全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

但這個理想主義的國家,在堅持了四年之後,還是被邪惡勢力聯合絞殺了。

當工人們還隻能拿著落後武器,少量新式金屬子彈步槍,以及大量老實線膛步槍的情況下,他的敵人已經用上了機槍,還用飛機轟炸他們的陣地,這是一場完全不公平的戰爭。

法蘭西帝國皇帝重回巴黎,但國土大量被西班牙和德意誌占領,開始通過談判收回土地的過程。西班牙人很快將占領下的波爾多等地移交給法國。跟德意誌帝國的談判,則一波三折,雙方在萊茵蘭地區有錯綜複雜的曆史關係,許多地方很難說清是法語區還是德語區。最終法國人收回了佛蘭德法語區,但盧森堡、洛林公國和阿爾薩斯交給德意誌帝國,士瓦本公國也全部歸還德意誌帝國。

法蘭西主要領土依然保持完整,但國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整個歐洲都不在認為法國還是一個強國,但法蘭西海外領地還在。法國人自己還將自己視作一個世界帝國。隻是這個世界帝國如今太過老邁,本土人口經過這一番折騰,下降到了五千萬,整整一千萬生命被消耗,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法蘭西政府試圖重啟法國工業,到處都需要人力,於是大量北非領土上的勞動力被引入法國,法國開始了非洲化進程。來自北非的殖民地人口,帶來了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但也解了法國的燃眉之急。

在法蘭西帝國高關稅保護下,大量法國工廠重新恢複生產,他們有一個龐大的本土和殖民地組成的市場,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工業體係,能夠生產上到飛機,下到棉布的所有工業產品。法蘭西帝國皇帝在北非期間,大量法國本土經營來到北非,也對北非的開發極為有利。大量被工人趕出工廠的工廠主,帶來了資本和經驗,他們在北非建立了一係列工廠,主要是輕工業,發展起了一定規模的棉紡織工業,在這裡開辟了數百萬畝棉花種植園。還發現並開發了北非的石油資源。

此時世界經濟危機依然沒有結束,這是一場綿延了五年的大危機,各國再次互相關閉過境,不許彆國商品入境。連東亞三帝國,都開始再次互相封鎖。東洲漢國這個喜歡大量出口和大量進口的國家,也搞起了關稅壁壘。全世界主權國家都成了一座座經濟孤島,隻有少數經濟學家還在呼籲自由貿易。

複雜的局勢發展,讓一些矛盾消失了,比如過去頻繁出現的貿易爭端,現在沒有貿易也就沒有爭端了;一些矛盾激化了,大家都在搶占經濟勢力範圍,已經進入白熱化,間接的刺激各國不斷尋找盟友,排斥其他對手;一些矛盾則長期存在,也找不到解決辦法,比如英國和大燕帝國爭奪南非的行為。

這場南非黃金爭奪戰,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之久。但雙方誰都無法占據優勢,英國人對黃金的渴望程度,遠高於大燕帝國,因此對南非的重視程度更高。大燕帝國擁有世界幾大產金區的大多數控製權,因此對於南非黃金更多是以價值來看待,而英國人控製的金礦極少,往往是從戰略角度來看待,認為南非金礦事關英鎊金本位地位和金融安全。這就如同獵狗和兔子一樣,雙方對追逐的看法完全不同,一個隻是為了食物,可有可無,一個去是為了生命,必不可少。

大燕帝國重視不夠,就不願意為了金礦而采取極端手段,大英帝國國力不足,就不敢於為了金礦而跟大燕帝國開戰。因此雙方保持了長期的和平競爭,隻是天平始終朝向實力雄厚的大燕帝國一邊傾斜。

英國來到南非之前,大燕帝國在這一帶已經經營了百年。跟當地的科伊桑人關係密切,曾長期幫助這些部族抵抗北方班圖人的入侵。最後大燕豪商直接控製了津巴布韋的金礦後,班圖人大遷移在東非被遏製了。科伊桑人可以安心在南非生活。因此許多部族跟大燕帝國始終保持著密切關係,跟南角宋商保持著百年友好,這種長期接觸的狀態,讓許多部落都在一定程度上漢化。雖然長著黑色的皮膚,但許多人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一些宋國慈善人士還在這裡興辦了學校。

英國人到來後,哪怕修建了鐵路,依然無法抵消這種優勢。由於大燕帝國的製衡,英國政府無法直接軍事控製南非,也沒有移民能力和意願,雙方主要圍繞金礦區滲透。同時暗中支持黑人部落騷擾攻擊對方的交通線。

大燕帝國優勢越來越大,尤其是八年歐戰期間,南角城成為南非黃金唯一的集散地,英國人從西非奧蘭治河口修建的鐵路,甚至長期無法穩定開通,動輒就被土著居民破壞。

戰後英國人卷土重來,卻很難扭轉劣勢。在金礦區,一個附近的非洲部落控製了這裡,聲稱對這裡的主權。大燕黃金商人給了該部落大量好處,得以在這裡安心采礦,英國人控製的礦區,卻長期遭受黑人部落的破壞。戰後英國政府陷入財政枯竭狀態,更加渴望黃金,直接派兵擊敗了這個部落。但引起了大燕帝國的不滿,雙方進行交涉後,最終達成協議,誰都不控製金礦區,金礦屬於當地人的金礦。

兩強相爭之下,黑人部族奇跡般的保住了自己的權力。英國人也不得不給黑人分紅。爭奪黃金還在繼續,但更多是商業性的,雙方礦業公司都在尋找更好的礦脈,投入更多的采礦設備。

南非超級金礦的產能很快就超過了世界其他采金區,英國人得到源源不斷黃金的流入,英鎊信用勉強得到維護。

經濟危機持續到第六年,開始有一些國家走出危機狀態。南洲宋國率先開始恢複增長,大量中小企業破產之後,在主要消費品行業,形成了大量壟斷公司。南洲的榨糖、紡織、冶金、造船和航運也都出現了壟斷企業,但大量家族企業還是熬了過來,再次恢複活力。

宋燕之間的貿易關係,經過幾年冷戰之後,也打破了僵局。主要是宋國人習慣讓步,文人士大夫把忍讓看做智慧。他們接受了大燕帝國的一些不平等貿易條款,比如免除了絕大多數大燕帝國商品關稅。大燕帝國則依賴宋國的航運,沒有宋國運輸公司參與,大燕帝國海外運輸連本國內部貿易都難以維持。另外大燕帝國還在向宋國主要商品征稅,包括優勢的冶金業和造船業,借此保護了本國工業。

東洲漢國則不接受這些霸王條款,大燕帝國向東洲鋼鐵征收超額關稅,他們就向大燕帝國機電產品征收同等關稅,兩國貿易戰讓雙方再次回到以前的狀態,隻有少量奢侈品和高價值產品能付得起關稅,其他商品不是被第三國搶占市場,就是被替代品取代。

宋國之後,大燕帝國也再次恢複增長。因為大燕帝國擁有最廣闊的經濟腹地,除了本國龐大的市場之外,還控製著海外的印度、三佛齊、蒲甘王朝、高棉帝國等經濟體,向這裡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輸出資本,漸漸度過了經濟危機。

大燕帝國危機結束之後,許多國家也就跟著恢複了生機。雖然他們還是無法進入大燕帝國廣袤的市場,但是無形的資本卻不會受關稅影響。許多國家可以再次從大燕帝國市場上借道廉價資金了,對於一些後發國家來說,發展成本大幅度降低了。

對大燕帝國來說,這其實是資本輸出和金融服務業,來自海外的資本盈餘和服務收益,已經遠超商品出口。金融集團長期遊說下,政府也覺得本國經濟應該能承擔一定數量的海外商品衝擊,恢複貿易對誰都有好處。

大燕帝國開始著手組建一個新的關稅同盟,首先跟宋國和漢國協商,這是大燕帝國最無法忽視的海外經濟勢力。

大宋做出最大讓步,全麵免除其他兩國進口關稅。大燕帝國和東洲漢國則有所保留,都有權力對本國工業進行保護,但規定稅率都不能超過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的稅率,一定意義上已經達到了自由貿易的標準。因此三國貿易再次啟動,各國工業普遍增長,隻是對經濟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因為此時三國已經普遍進入了服務業時代,工業重要性對各國經濟都已經降低了。而服務業,在之前就保持的較為暢通,金融和航運收到的打擊並不大。

三國逐步增長,許多小國開始受益。因為一些國家也被邀請加入關稅條約,對外貿易對東亞三大帝國這種上億人口規模的發達經濟體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但對一些小國影響極大,因為大國幾乎沒怎麼增加的出口量,對一些小國來說可能就是翻番的概念。

高麗、倭國迅速恢複,並快速擴張起來。西遼帝國也通過出口石油,經濟開始強勁增長。

印度黑女真帝國的工業化也步入了快車道。這個國家,前些年經曆了一場大範圍農民起義,皇帝一度出逃。在大燕帝國的支持下,才沒有像以前的伽色尼帝國、奴隸帝國一樣改朝換代。

這個國家的工業,在歐戰期間也大幅增長,棉紡織工業等優勢工業幾經波折終於完成了工業化。其他產業也發展起來。但內部凝聚力依然鬆散,回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幾大宗教和十幾個派係,以及數以百計的語言和民族,將內部割裂成許多不同認同的團體。

這些宗教相互競爭中不斷發展,也出現了適應現代文明的改革。還因為跟大燕帝國接觸,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這些宗教都從事金融業,是印度金融業的主力軍。在社會中下層,這些宗教起到的組織力,比政府更大。

步履蹣跚的印度快速發展,對世界增長貢獻意義很大。而且如今他們也能夠自保,擁有了新式武器和軍隊,現代武器抹平了個人作用,人力優勢變得更重要,印度政府有勇氣向英法說不,所以歐戰期間,他們大幅度提高了關稅,保護本國工業。戰後,英法也無法重新迫使印度簽訂不平等條約,自由競爭之下,工業革命前他們的商品都無法進入印度,現在就更不可能了。

印度人進口的主要是機械產品,主要是大燕帝國和宋國。

在印度基本上完成工業化,工業生產超過農業成為最大經濟部門之後,大燕帝國建立的關稅體係,已經容納了世界上大多數工業人口。其中高麗、日本都已經是人口超過兩千萬的國家,西遼人口也達到了三千萬。印度人口三億多,大燕帝國則有六億人口,東洲漢國和南洲宋國人口也都奔向了一億五千萬,關稅同盟的工業化人口高達十億。

人類世界,首次開始在一個十億規模的基礎上爆發協作分工效應,經濟不增長才怪了。

但歐洲國家大都拒絕加入關稅條約,主要障礙是英法兩國,兩國很希望出口,但不希望進口,尤其是法國,不希望彆國商品進入他們的殖民地,提出法國本土可以降低稅率,本土有龐大工業體係自保,但殖民地沒有,殖民地是他們本土的保留地。

德意誌帝國則根本沒被邀請,不把債務還了,把非法沒收的外國財產歸還,他們是不可能被外界接受的。

就在世界其他地區經濟走上正軌,歐洲隨著法國的恢複,也開始步入增長的情況下,戰爭再次爆發。

這一次,是德意誌帝國入侵了東歐。入侵的理由還是民族問題,因為斯拉夫人破壞德意誌人族群。

情況也屬實,因為基輔羅斯帝國也是一個種族主義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在種族仇殺中建立起來的,極其排外,跟德意誌帝國是一丘之貉。在基輔羅斯帝國西部,一些躲過仇殺的德意誌少數民族存活下來,但長期被排擠。

在過去的波蘭、波西米亞和基輔羅斯之間,有一個叫做魯塞尼亞的公國,生活著波蘭、德意誌和斯拉夫人。經過多次清洗之後,斯拉夫人占主要比例,但波蘭和德意誌人相加達到四成左右。

這裡經常會有民族衝突,終於再一次激烈的族群械鬥之後,德意誌帝國出兵了,要求將德意誌和波蘭聚居區割讓給德意誌帝國,遭到了基輔羅斯帝國的拒絕,戰爭就此爆發。

但真正的原因,則是方方麵麵的。經濟衝突是主要願意之一,德意誌帝國這幾年工業恢複的不錯,技術和產量同時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海外市場還不如以前。農業則持續凋敝,不得不進口大量農產品,而東歐是主要進口地。可是德意誌帝國進口了大量基輔羅斯帝國農產品,基輔羅斯帝國卻不從德意誌進口工業品。

德意誌帝國一直希望跟基輔羅斯帝國簽訂排他性貿易條約,要求對方進口自己的工業品,而德意誌帝國則大量進口對方的農產品。但基輔羅斯帝國不接受,他們向德意誌帝國出口農產品換來的外彙,轉手從法國進口拖拉機,基輔羅斯帝國農業生產越來越機械化,工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大量斯拉夫企業家在高關稅保護下,建立起了棉紡織工業和冶金工業,豐富的資源還能大量向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煤鐵資源的法國出口。

英國則大量向基輔羅斯帝國輸出資本,該國工業化的資金來源中,英國資本占了一半。

軍事上,基輔羅斯帝國也跟英國同盟,並且跟法國走的很近,隻是法國不想再次戰爭,所以法蘭西帝國如今執行的是不結盟主義。

因為歐洲的法國不參與任何軍事同盟,導致德意誌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獨霸一方,跟南歐大量小國簽訂了帶有保護性質的條約,塞爾維亞、波斯尼亞這些國家都依附於德意誌帝國,是德意誌帝國工業品的保留地。


最新小说: 和病嬌邪神婚配,我成了詭異主宰 修仙從吞金補陽法開始 諸神十億終焉兆劫自噬於秋蟬鳴時 末世:人壞被人妻 囚寵,婚後沉淪 睜眼五年後,我和死對頭生了個崽 我賺夠功德就跑路,大佬們卻急了 我也不想淪陷啊,可她男裝太帥啦 大明:開局驢車漂移,嚇壞百官! 從當嬴政師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