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基輔羅斯帝國不肯屈服,因此德意誌帝國打擊基輔羅斯帝國是遲早的事情,欠缺的隻是一個契機,種族衝突了這個機會。
入侵發生之後,英國起初十分曖昧,不肯給基輔羅斯帝國軍事保證。雙方雖然有軍事同盟,但條文是可以有不同解釋的。基輔羅斯帝國認為德意誌帝國已經入侵了他們,可英國人卻認定隻是邊界衝突而已。
基輔羅斯帝國此事隻是一個工業產值剛剛超過農業的初級工業國,發達程度跟一戰時期的俄羅斯帝國相當,人口也隻恢複到四千萬,遠遠無法跟高度工業化的德意誌帝國抗衡。因此,沒有英國的保證,他們不敢奮起抵抗。
德意誌帝國看到吞並魯塞尼亞後,基輔羅斯帝國都不敢反擊,以為這個國家懦弱,進一步提出要求,想要讓基輔羅斯帝國跟德意誌帝國簽訂排他性的貿易條約。
這時候英國急了,一旦基輔羅斯帝國也像其他中歐小國那樣,被德意誌帝國控製,下一個就該英國自己了。於是英國大使向基輔羅斯帝國做出了保證,同時向德意誌帝國發出通牒,要求對方撤出東歐。
德意誌帝國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將其視作是英國在做戰爭準備,悍然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入侵,直接吞並了諾夫哥羅德公國,並聲稱這裡自古就是德意誌的土地。基輔羅斯帝國隨即宣戰,英國隨即宣戰。
大戰爆發之後,英國人出動海軍封鎖德意誌帝國海域,但遲遲不肯派陸軍登陸。反而四處進行外交活動,一邊希望法國參戰,一邊要求盟友宣戰。
德意誌帝國卻是行動派,他們早就做足了軍事準備。長驅直入,直指基輔。而且隻用了三個星期,就接連打垮基輔羅斯軍隊,打的還都是殲滅戰。先後在諾夫哥羅德,梁讚俘虜了百萬斯拉夫軍人。接著包圍基輔,攻陷基輔隻用了三天。
基輔羅斯帝國投降。
它畢竟不是俄羅斯帝國,沒有大後方,東方是女真帝國領土,縱深不足以應付新時代的飛機大炮坦克車驅動的閃電戰。
基輔羅斯帝國的土崩瓦解,讓英國人猝不及防,他們的封鎖此時都還沒完成,德意誌帝國的潛艇神出鬼沒,飛機頻繁轟炸英國本土。
以極低的傷亡,滅亡了基輔羅斯帝國,讓腓特烈的威望達到了。成為德意誌人狂熱崇拜的英雄,但波蘭人則沒那麼支持。本來在白女真帝國和波羅的海共和國時期,波蘭人跟德意誌人一樣,都是主體民族。可是腓特烈建立軍政府後,波蘭人就淪為二等民族,腓特烈可能是德意誌人的英雄,但絕不是波蘭人的。在腓特烈政府中,波蘭人無法擔任要職,在腓特烈的軍隊中,波蘭人最多隻能做低級軍官。
麵對德意誌一統中東歐,從海空兩線進攻英國本土的窘境,英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感到了絕望。英國人狡詐,但英國人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不認慫。這點上,讓他們麵對任何勢力都敢爭一爭,比如長期跟東亞帝國競爭,跟東洲漢國發生過兩次戰爭,跟大燕帝國長期爭奪南非。
經過初期的驚訝之後,英國人堅定信心要抵抗下去。英國海軍足以保護本島安全,將大量資源投入空軍之中,開始進行起了不列顛空戰。
經過一年苦戰之後,英國人開始理順思路,法國是鐵了心不會參戰了。多次戰爭,將法蘭西的脊梁骨徹底打斷。但斯拉夫人還沒有屈服,基輔羅斯帝國是投降了,但斯拉夫人並沒有。在廣袤的東歐大地上,無數遊擊隊自發組織起來。英國人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支持這些遊擊隊,這些遊擊隊的存在,可以拖住德意誌大量兵力。
英國還在國際上遊說,四處宣揚德國威脅論。得到歐洲之外大多數國家支持,對德國進行譴責和封鎖。但是效果很不明顯,因為英國的封鎖已經切斷了德意誌帝國的貿易通道。德意誌帝國從海外進口的必須戰略資源,比如鎢礦等資源,都是通過中立國轉口的,法國人是最大的中立國,而且跟德意誌帝國有漫長的邊界,互相之間有龐大的貿易,除非英國連法國也封鎖了,否則不可能阻止德意誌跟外界的溝通。
英國人還沒瘋到將法國逼到德意誌帝國一邊。
戰爭進行到第二年,英國還是隻能被動防守,海軍通過布雷封鎖德意誌港口,空軍則始終以劣勢兵力跟德意誌空軍進行空戰。防禦德意誌帝國登陸演練不斷進行,至於反擊,英國國防部連計劃都沒製定,因為完全找不到可能的登陸方向。法國不參戰英軍就無處下腳,北歐國家被德意誌帝國嚇怕了,雖然沒有結盟,可瑞典的工業和資源可是全力為德意誌帝國生產軍需物資,德意誌帝國本國的工業甚至沒有進行戰爭動員。
德國都沒用力,英國卻疲於應付,這樣的差距,讓英國人很難樂觀起來。但他們就是不服,不接受談判。
英國人找不到立足之地,德軍給英國人製造了一個。德軍在第二年夏天,悍然南下,侵入了瓦拉幾亞平原,攻打這片平原,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農業用地,原因隻有一個,這裡擁有歐洲唯一的大油田。
而這裡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東羅馬帝國雖然衰弱,可跟英國結盟,之前為了不引來德軍而沒有宣戰,英國人是支持他們不宣戰的,因為擔心一旦宣戰,東羅馬帝國保護不了自己的國土,油田反而落入德意誌人手裡。
現在則沒有選擇了,德軍的閃電戰隻用了一周時間,就控製了瓦拉幾亞平原。可東羅馬人頑強守住了巴爾乾山脈,給英軍登陸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第一批十萬英軍登陸,以及大量空軍轉場到這裡,大大緩解了東羅馬帝國的抵抗壓力。
英德在巴爾乾地區大打出手,德軍的機械化優勢發揮不出來,英國人看到了勝利希望。
英國的人力資源厚度比不上德國,但潛力很大。大量殖民地軍隊開始武裝起來,許多斯拉夫遊擊隊也通過各種渠道轉移到英國,加入英軍作戰。
戰爭打到第三年,英國人已經很確信自己不會失敗了,因為經過慘烈的空戰消耗,德軍逐漸停止對英國實施轟炸,因為損失的飛機太多了,德意誌的鋁合金工廠已經供應不上。
德軍在東歐遭到的抵抗越來越激烈,因為他們對斯拉夫遊擊隊進行報複式鎮壓,出現遊擊隊的區域,平民也會被屠殺,反而激起了更大規模的遊擊隊反抗。
一些流亡海外的基輔羅斯帝國貴族,組建了臨時政府,跟國內遊擊隊建立聯係,為他們籌款,支持他們繼續抵抗。同時德軍停止轟炸英國後,英國人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反而主動轟炸德意誌地區,結果激怒了腓特烈,展開了反擊,兩國空戰中斷不到半年,再次開始爆發。
兩國之間也不是沒有和談的可能,隻是英國不接受。他們對海峽安全有恃無恐,德意誌帝國反而不太在乎英國,稱霸歐洲大陸就夠他們折騰了。但英國無法接受歐洲大陸有一個霸主。
英國還可以借用世界資源打這場戰爭,因此自忖長期戰爭對英國有利。決定耗死對手。
隻是誰也沒想到,一個強大的外部力量闖了進來,東洲漢國第三年底就參戰了。
讓東洲漢國參戰的原因,是因為德意誌帝國的潛艇戰。
英國本土資源稀缺,東洲漢國則資源豐富,大英帝國在戰爭中投入主要精力在個彆軍工領域發展出不輸給德意誌帝國的生產能力,比如航空工業,但原材料無法自己。飛機製造需要鋁,鋁是一種高耗能產業,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就是東洲漢國。
另外東洲漢國還了英國本土需要的絕大多數糧食、棉花、石油資源。戰爭期間,東洲漢國成為英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已經超過了英國和剛果河殖民地的貿易量。
英國以前是航運大國,可潛艇戰讓英國自身的運輸有些供應不上,東洲漢國不是什麼航運大國,但宋國是世界級航運大國,承擔了大量運輸業務。
大概是因為軍事文化影響,德意誌帝國在處理對外關係上頗為野蠻,對中立國商船不太友好,警告之後往往會直接擊沉。在歐洲人的傳統中,交戰國有權相互封鎖對方,這是一種海洋強權對外推行的原則。英國宣布封鎖德意誌帝國,德意誌帝國也宣布封鎖英國。麵對中立國商船,他們合法處理方法有逼退,軍艦通過威脅,浪翻等方式迫使對方前往第三方港口,不聽警告的,還有權扣押。但直接擊沉是非法的。
德意誌帝國發現通過警告等方式,無法斷絕東洲跟英國貿易,潛艇也很難俘虜商船,一些軍艦還會偽裝商船釣魚,隱憂德意誌潛艇浮出水麵,結果開炮擊沉潛艇,還有一些商船上裝備了深水炸彈和聲呐,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潛艇浮出水麵的任何行為,都十分危險,於是強硬的德意誌帝國公開宣稱,將會擊沉任何前往英國的商船,無論國籍。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南洲宋國商船被擊沉。但上麵的貨物都是東洲漢國的,論起嚴重程度,其實沒有曆史上一戰中美國遊輪被德軍擊沉那麼嚴重,因為無辜平民犧牲的並不多。如果是宋國的話,問題也沒有多麼嚴重,可東洲漢國卻是一個不怎麼隱忍的國家。
這個國家的先驅,是一群流寇,罪犯,生番,是從曆史裡摔打出來的國家。這些年雖然沒有參與過世界性大戰,但戰鬥意誌就沒停過,為了控製瑪雅運河,他們連叢林地區的瑪雅都征服了。瑪雅人現在隻能在瑪雅雨林裡自立,北方瑪雅人全都被編戶齊民了。
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剛性極強。而且也並不認可歐洲人的傳統,他認為他想跟誰做生意就跟誰做生意,膽敢擊沉本國商船,哪怕是搭載本國物資的友邦商船,那也不行。加上確實有一些東洲漢國的隨船平民死亡,在警告無果之後,東洲漢國向德意誌帝國宣戰。
東洲漢國宣戰之前,才有不到三十艘商船被擊沉,而英國自己被擊沉的商船數量,早就超過了百艘。所以這對英國是一個意外之喜,因為他們還不認為這種程度的衝突,到了該進行戰爭的程度。
英國之前一直在做的預案,其實是擔心隨著潛艇戰的繼續,東亞航運公司不肯繼續承接運輸業務後,英國該如何保證運輸安全。他們做好了分段護航的主張,打算啟用危險和漫長的北方航線,結果東洲漢國直接參戰了。
其實裡麵還有更複雜的原因,那就是德意誌帝國跟東洲漢國之間的舊怨。當年腓特烈上台,沒收了大量外國人資產,其中大量資產就屬於東洲漢國商人所有。要知道上次戰後恢複中,支撐德意誌帝國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金,主要就來自東洲漢國的黃金。來自東洲漢國的投資,一度占據德意誌商業資本中的三分之一。
這麼龐大的資產,被腓特烈這個暴君說查封就查封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東洲漢國高層,早就有教訓德意誌帝國的意圖,隻是沒有合適的機會而已。
東洲漢國的參戰,極大的改變了英國麵對的戰爭局麵。首先從物質上立刻壓力下降,東洲漢國雖然沒有援助,可是卻向英國派遣了一直規模龐大的空軍部隊。這個國家擁有龐大的飛機生產能力,是世界上航空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已經大規模將飛機投入民用市場。擁有大量飛行員資源,一聲令下,空軍就組建起來了。
培養飛行員十分困難,英國之前空戰中隻能以少打多,除了飛機生產限製之外,飛行員是最大的製約。
東洲漢國這兩項恰好都不缺,他們的飛機製造廠立刻轉產各種型號的軍用飛機,有的型號甚至是英國技術,因為英國從這裡采購,了全套圖紙。
東洲漢國的參戰,用了三個月時間,將德意誌帝國空軍徹底驅逐出了大不列顛的天空,英國人再也聽不到刺耳的警報聲了。然後雙方還開始對德意誌帝國施行戰略轟炸,采用大型民用客機改裝的戰略轟炸機,開始了對一座座德意誌城市的地毯式轟炸。
這種戰略形勢的改變,讓英國軍事家非常興奮,他們甚至認為,光靠戰略轟炸,就能摧毀德意誌工業,贏得這場戰爭。
但他們還是把戰爭想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