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彆小漁村後,“探索”號和“開拓”號沿著阿穆爾河繼續往上遊行駛,越往上走,水流越急,河麵漸漸變窄,有的地方甚至不到二百米寬,風帆無法行駛的動力,隻能靠柴油機帶動。
沿岸山巒重疊,尖峰林立,好像一個個巨大的圓錐凸起在群嶺之中。清晨時候,河道上空輕輕的塗抹著一層薄薄的淡藍色霧靄,到了中午時,陽光下的岸邊顯得更加的蒼翠,生意盎然。這裡荒無人煙,似乎使它反而更加美麗。
三天後,河道陡然變得很寬,水流也變得平緩,中午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個三岔口。
這裡是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裡江)、鬆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一個水網密布的地方,幾條河流在這裡交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河灣。
帆船保持五節的速度,又繼續行駛了一個時辰。下午一點多,兩條單桅帆船駛進了這個被王興稱作特林的河灣,這裡距離下一個交易點廟街,大約還有三十公裡,王興告訴張嗣修這裡就是奴爾乾都司故地,是當年北地的中心。
1409年(明永樂七年),明廷決定,升奴兒乾衛為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乾都司,駐奴兒乾城(今黑龍江下遊黑龍江與亨滾河彙合處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東元帥府的故地)。
奴兒乾都司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軍政合一建製,直隸於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經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奴兒乾地區巡視。奴兒乾都司治所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的奴兒乾(今特林),下距黑龍江口約兩百多公裡。
派到奴兒乾都司的官員和駐防軍都在這裡。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明永樂十一年(1413)與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
……
岸邊有一個屯堡,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城寨。囊旺接手後,奴爾乾都司在這裡駐紮著一個百戶的兵力,城堡外麵修了碼頭,水泥的棧橋一直延伸到河灣百多米開外,可以停靠大型的船隻。
特林百戶官名叫李延,河北真定人,王實在通州招收的第一批纖夫之一,這個人做纖夫之前,曾經還是個讀書人,是個落弟的秀才。
由於得罪了家鄉的縣令,李延不得不隱姓埋名,他帶著全家東躲西藏,最後跑到了通州,窮困潦倒之下,為了生存當起了纖夫。
李延加入舊港宣慰司的軍隊後,他有文化,又從小習武,很快就在一群纖夫中脫穎而出,被破格提拔進入軍校速成班學習。
去年分配到奴爾乾都司成為總旗,由於工作突出,年底的時候就提拔為特林百戶所百戶,這個官職可是朝廷的正規編製。
“探索”號和“開拓”號輕巧的停靠在棧橋邊,岸上的軍士很熟練地拴好纜繩,搭上跳板。
百戶李延率眾迎來上來,首先對張嗣修施禮,說“卑職特林百戶李延,參見主薄大人。”
“免禮,李百戶,很久不見了,家裡還好吧?”張嗣修扶起李延,溫言問道。由於工作原因兩人經常打交道,相互倒是很熟。
“多謝主薄大人,都好。兩個男娃都已經上小學了!現在留在了庫頁島,半年才能回來一次。閨女也四歲了,在特林上幼兒園。老婆也在供銷社上班。都挺好的!”
說這些話的時候,李延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看得出來,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李延又與王興等人見禮後,眾人一路寒暄走進了特林屯堡。
特林屯堡緊挨著永寧寺建造,規模要比一般的百戶所大了許多,它的東、南、西三麵都是懸崖絕壁,僅西北一麵開展平坦。東有黑龍江在崖下奔騰而下;西北有二道河,注入阿速江。
新的特林屯堡,說他是屯堡實在有些過於謙虛,按照它的規模,應該被稱作特林城,比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設的海參崴要大。
特林城分為三重,第一重為柵城,以木柵圍築城牆,城周略呈圓形,柵城內為百戶的官衙所在地。城中設有神殿、鼓樓、客廳、樓宇和行廊等建築。樓宇高二層,上覆鴛鴦瓦,也有的蓋草。牆抹石灰,屋柱與房椽全有彩繪。
第二重為內城,周圍二裡多,城牆以木石雜築,有雉諜,了望樓。內城中居民百餘戶,由百戶所軍戶構成。內城東西,蓋有大堂一所,既可以大會議事,也可作為娛樂場所。
第三重為外城,周約十裡,城牆“先以石築,次布緣木;又以石築,又布椽木,如是而終。高可十餘尺,內外皆以粘泥塗之。
在外城門上設有望樓,蓋之以瓦。城牆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火炮,都是老式的前膛火炮,不過比這個時代的火炮要先進,這些都是鋼製火炮。
外城中居民三百餘戶,由當地土著部落人口構成。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居民總數約四百餘戶,人口近五千人,已成為方圓百裡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中心。
張嗣修看到這裡有了這麼大的規模,甚至超過了海參崴,感到非常的驚訝。這裡生活著這麼多土著居民,而且大部分是青壯,隻有少量的婦女和兒童。
他仔細觀察過後,發現漢人和土著人相處得很融洽,他們在一起乾活,相互之間也說說笑笑。
“李百戶,這裡怎麼這麼多女真土人?這會不會有危險?”張嗣修露出了驚奇的表情問道。
李延解釋說“張大人,這些土著都是百戶所買來的奴隸,這些人隻服從百戶所的命令,非常樸實敦厚。我們並沒把他們當做奴隸,而是當做自己人一樣對待,因此他們對這裡的生活很滿意,也很忠誠,打起仗來不怕死。”
詳細問過之後,張嗣修才知道原因。這附近的部落尚處於氏族社會,生產力落後,很多部落非常貧困,一切由族長或酋長說了算。
有些家族由於人丁過多而負擔較重,李延他們駐紮在這裡,就在廟街重新開了榷場。這些部落酋長貪圖百戶所的財貨,又沒有東西可以換。因此便把一些家裡的年輕人賣到百戶所為奴,以換取他們需要的生活物資和財貨。
這些換來的奴隸,大部分都是孑然一身的年輕人,當然也有拖家帶口的中年人,甚至還有些身有殘疾。百戶所正好缺人,在囊旺的關照下全部照單全收。
如今,這種奴隸交易的規模越來越大,看到這些奴隸過的很好。很多部落的成員自己把自己賣到百戶所,自願當起了奴隸,要不是怕出問題,限製了名額。特林屯寨人口早就超過了一萬。
……
萬曆七年五月十日,永寧寺。
今天特林百戶所特意安排了一個活動,這也是總部的規定,那就是每一個到特林的官員,都要到永寧寺祭祀。
張嗣修、王興等人在李延的陪同下,全部換上了嶄新的官服,帶著香燭。現在永寧寺裡麵進行了祭祀儀式,並在寺裡唯一一個和尚的陪同下,前去參觀石碑。
高高的懸崖上,永寧寺依舊還在,隻是顯得有些破敗。李延介紹說奴爾乾都司已經拔下了專款準備進行修繕,而且還要從南京覺華寺請來新的住持,重新主持永寧寺。江南招聘的工匠估計要到下月中旬才能抵達。
在廟裡的老和尚陪同下,王興和張嗣修還專程去看了石碑。石碑在亨滾河口附近的黑龍江左岸屹立著一處高達百英尺的斷崖,碑石之一立於距絕壁大約兩步遠的地方,碑高五英尺。
另一碑的碑座是花崗岩,碑身是紋理鮮明的灰色大理石。此二碑刻有銘文,記載著在此處建造寺廟之緣由。附近還建有石經幢、八角塔等建築,上麵苔蘚斑斑,看上去就有一種曆史的滄桑感。
聽說奴爾乾都司撥了巨款要重新修繕這裡,還要從江南請來新的主持。對於這些勞民傷財的事情,張嗣修有點不屑一顧。他認為沒有必要,心裡還吐槽囊旺有些好大喜功,做一些表麵上的文章。
作為一個明朝人張嗣修肯定不會明白重新修繕永寧寺對於穿越者的意義,尤其是那兩塊石碑,在王實和他的團隊成員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的重要。
這兩塊明朝的石碑,全稱“敕修奴兒乾永寧寺碑”。立於明朝奴兒乾都司官署附近黑龍江岸的石岩上(原時空俄羅斯特林,距黑龍江入海口約150公裡)。
碑有兩塊一為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永寧寺記》,一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寧寺記》,均係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視奴兒乾都司時豎立的。
永寧寺碑是明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實行管轄的物證,也是研究明代東北的重要史料。
清末曹廷傑重新發現永寧寺碑並將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傳於世;而這兩塊石碑則被俄國拆除並運往海參崴。
後世這一時期,外國人也有不少關於永寧寺碑的記錄。1808年,日本人間宮林藏奉德川幕府之命在進入黑龍江流域“探險”時,曾見到這兩塊碑,並寫入他著的《東韃紀行》一書中。
他這樣描述道“眾夷至此處時,將攜帶之米粟、草籽等撒於河中,對石碑遙拜”,可見明朝的永寧寺碑對當地居民的影響非常深遠。但由於他是在船上遙看的,所以沒有對這兩塊碑有仔細觀察。
俄國人最早知道永寧寺碑是在1676年,當時俄國來華使節尼古拉·斯帕法裡根據哥薩克的傳說,留下簡單的記錄“二十年前,在阿穆爾河上和阿穆爾河口同中國人打過仗的哥薩克人告訴我們,沿河上溯兩天路程,有一個懸崖上平整出來的地方,他們在那裡發現了一個逾二十普特的中國吊鐘。
在那裡,他們在三個地方發現有銘刻漢文的石碑。當地居民告訴我們古時候有一個中國皇帝從海路來到了阿穆爾河,並且在那裡留下了這個碑刻和鐘作為紀念和標誌。”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沙俄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1860年,俄國透過《北京條約》霸占了黑龍江、烏蘇裡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四十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永寧寺碑從此淪落異域。
此後俄國人又對永寧寺碑不斷進行記錄和考察。
185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律師、駐俄國商務代辦佩裡·麥克多諾·柯林斯橫越西伯利亞,由黑龍江河源順流而下,直至黑龍江口進行考察,1860年發表了《阿穆爾河紀行》一書,其中對永寧寺碑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其中這樣寫道“這些土著居民對這個地方(永寧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懷有一種神聖、持久和強烈的信仰,這種木片製成的花朵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獻禮,還可能加上一頭牲畜作為向這個地方的神抵贖罪的犧牲。”
亦可見永寧寺碑對當地居民的巨大影響。
1861年,英國人拉文斯坦發表了《俄國人在黑龍江上》一書,對永寧寺碑的曆史遺跡做過簡明介紹“在阿姆貢河(即亨滾河)口附近的黑龍江左岸屹立著一處高達百英尺的斷崖,在其頂上發現有古刹的碑、塔二三處和其他遺物。
1885年,中國學者曹廷傑奉吉林將軍希元之命,到黑龍江東岸調查,也看到這兩塊碑,並拓下了碑文。他對永寧寺碑的考察在他的著作《西伯利東偏紀要》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
曹廷傑還根據碑文,首次確認這是中國明朝的永寧寺碑,並明確指出了這是明朝設置奴兒乾都司時所立的石碑。
這是原時空曆史上對永寧寺碑的第一次詳細考察,並揭開了永寧寺碑和明代東北疆域的真相,碑文亦從此流傳於世,並得到了重視。
1904年,沙皇俄國將兩塊永寧寺碑拆除搬走,轉移到海參崴的博物館中,他們還將永寧寺附近遺跡(如石經幢、八角塔)等全部毀壞。
後世兩塊碑仍在海參崴,由於保存條件不佳(其中一碑甚至露天存放),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
……
可以說,永寧寺碑就是原時空華夏百年恥辱的真實寫照。張嗣修不能理解也在情理之中。在他不理解的目光下,王興和幾名軍官神情莊重在拓印碑文,動作非常的小心,溫柔的就像撫摸心愛的女人。
永寧寺碑共有兩個,一個是立於永樂七年(1413年)九月的《永寧寺記》(簡稱永樂碑),一個是立於宣德八年(1433年)春季的《重建永寧寺記》(簡稱宣德碑),均為花崗岩雕刻而成。
永樂碑高102厘米,寬49厘米,厚36厘米,碑正麵刻漢字30行,每行64字,額書“永寧寺記”;碑陰為蒙古文與女真文,是對漢文內容的簡要翻譯,各15行。碑兩側均為漢文、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刻寫的佛教“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
碑文中的漢文由明朝官員邢樞撰寫,蒙古文由阿魯不花書寫,女真文由康安書寫。宣德碑高120厘米,寬70厘米,厚32厘米,碑刻則相對簡略,隻有正麵碑文,額書“重建永寧寺記”,刻字30行,每行44字,碑文全是漢字。
《永寧寺記》和《重建永寧寺記》簡要地記敘了黑龍江下遊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生產和生活狀況,以及明朝政府對當地民眾的關懷。
碑文上明確記載著設置奴兒乾都司及欽差太監亦失哈等高級官員前往奴兒乾及苦兀(庫頁島)上巡視和宣撫女真等部落的經過,闡述了明朝政府在奴兒乾造寺塑佛的宗教和政治目的,推行“柔化斯民”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生動描繪了各族人民效忠明朝政府,履行屬民義務,表示“世世臣服”的熱烈場麵。
《重建永寧寺記》雲“永樂中,上命內官亦失哈等,銳駕大航,五至其國,撫諭安,設奴兒乾都司。……宣德初,複遣太監亦失哈部眾再至。……七年,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政,率官軍二千,巨舡五十再至。”
《永寧寺記》雲“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今日複見而服矣!’”表明中國遼朝、金朝以來曆代政府都對這一地區實行管轄,而明朝則繼承之。
碑文還記載亦失哈、康旺等“自海西抵奴兒乾及海外苦夷(庫頁島)諸民,賜男婦以衣服、器用,給以穀米,宴以酒食。皆踴躍歡忻,無人梗化不率者。……國人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
在碑記後麵還有一百多人的題名,其中既有漢族人,也有少數民族,包括欽差內官、東北各地主要衛所官員和奴兒乾都司衙門官員的官職、姓名,特彆列署了安樂、自在二州各族官員的名字及各族工匠、醫生的名字。
王興等人把拓印好的碑文晾乾以後,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一個檀木的匣子裡,外麵還貼上了封條。然後交到一名通信軍官的手裡,看樣子是要通過軍郵寄出去。
寄給誰?不用想肯定是指揮使王實,也許還會送到小皇帝手裡。看著這一幕,張嗣修百思不得其解,說實話,王實這些人有時候做的事情,他根本看不懂。
難道王實的先祖也參與過永寧寺的建設?要不然這些人怎麼會這麼慎重。
據父親說這王實來曆神密,吏部曾查過永樂年間的人事檔案,當年的軍官中,根本找不到王實先祖的名字。
想到這些,張嗣修不由自主的瞥向碑文的落款名單,第五排那個衛指揮王謹的名字,落入了他的眼簾……
(未完待續)
s——歎吉林失出海口——
惜望圖們江,古來可通航。滿清屢敗戰,割地贈羅刹。
鄰國架鐵橋,餘望海神傷。隻聞浪潮聲,不見海之洋。
臨江望三國,爾作奇景看。吾恨國之殤,國人豈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