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遼風雲錄!
一、
布置完觀戰有關事宜,王進賢立即趕回尋山所。
上一次回尋山所,由於王進賢剛剛複出,想的多是組建水師右營的事情,尋山所的很多事情還沒有想明白。這一回,王進賢是帶著比較成熟的方案回到尋山所。
在做出具體安排之前,王進賢覺得還要進行一遍考察。
從日本帶回的工匠已經安排在尋山所住下,他們已經開始批量生產日式火繩鳥槍。對生產過程的機械化也比較順利,有鄧玉函、王征、薛風祚做技術支持的焦勖團隊,經過黑色火藥、水泥機械化的錘煉,對於風力和水力的應用,對於複雜重複過程的機械化已經頗有心得。目前,尋山所的黑色火藥、水泥、冷兵器的生產已經實現初步的機械化。對日式鳥槍的機械化雖然進展順利,但是相比於日本匠人的精工細作,初步機械化做出的成品還是顯得太粗糙了,需要進一步改進。要說日本匠人造的火槍,那質量真是好,每一件都仿佛工藝品,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凡是看到的人,沒有不敬佩的。而日本工匠在尋山所由此也獲得了尊重,這種尊重使他們多多少少忘記了思鄉之苦。
但是,化學產品的生產就沒有這麼順利了,由於工藝上的不穩定,機械化也就有力沒處使,進展艱難。到了明朝,王進賢才意識到,對於一個現代社會來講,化學工業是多麼的重要。這是一個可以比肩機械工業和電子工業重要的行業,甚至比後兩者更為基礎,沒有化學工業,機械和電子工業簡直就是無米之炊。王進賢目前就遇到了這樣的瓶頸由於氯酸鉀的生產工藝問題,生產出來的氯酸鉀不但數量上不去,而且純度不夠高,製出氯酸鉀成品極不穩定,進而影響並製約了手榴彈的製造。
投擲類火器簡單易行,很早就出現了,早到連王進賢都搞不清楚什麼時候出現的。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投彈的輝煌時期出現在西歐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的火槍和火炮還不夠先進,火力密度還不夠大,此時的戰場正是專業的擲彈兵大顯身手的場合。擲彈兵在子彈、炮彈橫飛的戰場上,堅定的向著敵人的陣地前進,在到達合適的距離後,他們從容的背好步槍,點燃沉重的榴彈,將之擲入敵人的陣地。可想而知,擲彈兵不但力量驚人,而且膽魄非同一般。自1645年,法王路易十四創建首支專業擲彈兵部隊之後,擲彈兵成為國王們的新寵,紛紛花大價錢成立精銳的擲彈兵部隊,一個擲彈兵營所花費的經費通常要數倍於幾個普通的步兵營。當時的榴彈,小如橙子,大如柚子,外覆鐵皮,內充火藥和殺傷碎片,好似石榴,故名榴彈。如此大的一個鐵疙瘩,能否投入敵人陣地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否投擲到殺傷範圍以外,彆花了大價錢造一顆榴彈,最後把自己人都炸死、炸傷了。因此,當時的擲彈兵都膀大腰圓,力大無窮,為一時之精銳。
王進賢也叫人試製過這種榴彈,效果非常不理想,大部分明軍投擲的距離都很近,擲彈仿佛就像投擲一顆鉛球,王進賢心想不如把投彈變成投擲標槍,標槍投得多遠啊!而且笨重的榴彈攜帶、運輸都不方便。好在王進賢是另一個時空來的人,對此,他提出了幾個問題
第一,能不能將含能更高的氯酸鉀摻入黑色火藥中,加大榴彈的爆破力量;
第二,能不能將外麵的鐵皮本身變成殺傷碎片,這樣將大大減輕榴彈的重量,減小榴彈的體積;
第三,需不需要給榴彈加上木製手柄,加裝木製手柄,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榴彈的重量和體積,但是這樣做的好處是——會使榴彈的力矩加長,通過手臂的旋轉,其加速度和儲能效果都會更好。但是這是建立在能有效降低榴彈的重量和體積的前提下的,如果前兩條不能實施,第三條就不可能被采用;
第四,是否可以使用拉發引信,不再使用點燃引信。其實使用點燃引信倒不是個大問題,在使用火繩槍的年代,每個使用火器的士兵手中都必然有火種,點燃不過是讓事情更麻煩一些,降低榴彈的使用頻次和火力密度,但是如此沉重的榴彈,很難高頻次使用。如果能夠加裝木製手柄,那麼加裝拉發引信順理成章;
第五,外皮一定要用鑄鐵嗎?其他材質不行嗎?比如陶瓷,使用陶瓷將極大降低榴彈的重量。
而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減輕重量、減小體積,也就是第一條和第二條能否實現。
實現第一條問題不大,隻要能製造出高純度的氯酸鉀,摻入黑色火藥即可,這將有效增加爆破當量,減少重量,也為第二條的實施打下基礎。
實現第二條的關鍵除了有效提高內部爆破當量之外,還有賴於鑄造工藝的整體水平。王進賢向焦勖傳授了將榴彈外皮變成殺傷碎片的方法,讓他去進行試驗。
至於第五條,隻能依靠探索和實驗了。
這一次,當王進賢拿到手榴彈樣品的時候,他笑了。尋山所的手榴彈樣品是一個刻畫著粗糙紋路的卵形爆炸部、下麵接了一節木製手柄。鑄鐵的卵形爆炸部粗糙的可以剌破人手。至於木製手柄的製造,完全是按照王進賢的描述製造的。利用拉毛銅絲和碎玻璃的摩擦生火,經過用鞭炮引線製作的導火索,引燃卵形爆炸部的氯酸鉀和黑色火藥混合物。工藝十分簡單。王進賢試了三枚,居然有兩枚都沒炸。
二、
至於玻璃,作為望遠鏡仿製的基礎項目,也是停滯不前,雖然有鄧玉函做顧問,產生的次品率依舊高的嚇人。畢竟鄧玉函是科學家,可以告知原理,卻不會控製生產工藝。但是,對於玻璃的生產,王進賢義無反顧。因為王進賢意識到,16、17世紀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在世界經濟圈充當老大,甚至連船堅炮利的西歐諸國都要禮讓三分,那是因為中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工業體係。其生產的紡織品和陶瓷製品,成本低,產量大,質量好,因此在世界上通行無阻。至於英荷西葡,隻不過充當了中國的貿易商,成為搬運工而已。
而尋山所現有的工業產品,像燒酒、粗稠、黑色火藥、水泥,暫時幾乎沒有市場。現在與江南爭奪紡織品和陶瓷製品的市場份額是極不明智的,激烈的價格戰會使王進賢的一切努力付之流水。糧米期行的賺錢效應,在今年春天即將失去。對日本的貿易,由於日本本身市場容納的問題,有一個限度,而且隨著交易量的增大,對日貿易的利潤會逐步降低。
而王進賢的軍隊還需要擴充,1000人對抗建奴還是太少了。作為一支近現代的軍隊,其消耗必然是巨大的。水師右營雖然隻有1000人,每年的花銷已經達到40000兩銀子。雖說今後隨著士兵素質的普遍提高,可以降低月餉。但是,還要裝備火器,也許還要裝備盔甲,更不用說還有尋山所的科研生產費用了。
好在王進賢的優勢在於未來,按照熊彼特的理論,隻有創新的產品才能獲得超額的利潤。尋山所為了支持這支軍隊,必須有叫得響、應用範圍廣的工業產品。工業化的軍隊必須用工業化的生產體係來支撐,依靠農業稅支撐一支工業化的軍隊,錢怎麼可能夠用。因此,要支持水師右營,王進賢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工業產品。王進賢瞄準的是——鏡子、窗戶,也就是說王進賢需要玻璃為自己大量的現金流。
玻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物質。看起來和玻璃類似的物質,如水晶、鑽石等等,都是晶體,內部有一定規律的結構。而玻璃是非晶體,沒有固定熔點,隻有軟化溫度範圍,在軟化過程中內部結構也沒有變化。更為奇特的是,玻璃是一種內部呈液態的固體,在21世紀,有人甚至提出將玻璃態列為除固態、液態、氣態之外的第四種物態。
玻璃的原料為石英砂——即二氧化矽,其熔點為1700度,在古代很難達到這麼高的溫度。因此,在古代生產玻璃必須采用助燃劑以降低其熔點。在西方,采用的助燃劑是純堿,在失去對地中海純堿礦的控製之後,西方的助燃劑被迫改為草木灰,因此西方的玻璃以納鈣玻璃為特征。
中國的玻璃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就出現了,但是玻璃的製造卻暫時隻能追溯到戰國時期。中國的玻璃製造以氧化鉛為助燃劑,因此,中國的玻璃以鉛鋇玻璃和高鉛玻璃為特征。中國主要的鉛礦為方鉛礦,經常與重晶石(be4)共生,因此中國早期的玻璃含有氧化鉛和氧化鋇。氧化鉛降低熔融溫度,提高折射率和可塑性,增加其他元素的溶解性;氧化鋇則提高了折射率,含氧化鋇成為中國玻璃最顯著的特征。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氧化鉛中一般不再含有氧化鋇,因此中國隋唐時期的玻璃以高鉛為特征,同時也已經開始生產納鈣玻璃。到了宋朝,由於人們已經知道,不但國產的玻璃是人造的,進口的外國玻璃也是人造的1,由於中國人對於“純天然”的曖昧態度和道法自然的欣賞品味,玻璃的身價一落千丈。和外國普遍使用玻璃作為容器不同,中國人更加青睞結實耐用的瓷器2。因此,當玻璃失去其神秘麵紗時,玻璃逐漸從中國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宋元明三朝,玻璃的製造水平,不但沒有進步,甚至可以說有所退步。因此,中國的玻璃製造業不能說水平低,隻能說不發達,而由於不發達,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在明末,博山作為中國玻璃製造業的中心,和世界水平相比,工藝水平並不低,但是產品種類少,生產工藝比較簡單,主要生產一些玻璃珠、玻璃球之類的民間用品。博山玻璃一般不含鉛,或少鉛。而氧化鉀的含量卻超過10,氧化鋁和氟的比例也很高。其中氟是乳濁劑,鉀鉛做著色劑,利用硼砂提高耐冷熱驟性。直到清朝,由於官家的喜愛,以博山玻璃為代表的中國玻璃才又一次崛起,隻是這次崛起,依舊僅限於宮廷,玻璃成為達官貴人的玩物,玻璃的影響依舊沒有達到民間。而王進賢打算用玻璃做原材料,一方麵提高要中國的玻璃生產水平,提升中國玻璃的應用層次,使之超越玻璃球的層次;另一方麵還要使玻璃擺脫皇家玩物的身份,不去製造工藝複雜、技巧絕倫的玻璃藝術品,而是使之成為人民日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備品。
1隋唐時人們還不清楚國外玻璃是人造的,以為國外的玻璃是天然的真正的寶石
2宋代繼承了隋唐高鉛玻璃的傳統,這種玻璃折射率好,顏色光鮮,但是因為沒有退火,所以質地脆,易破碎
三、
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是所有參與攻關生產的工作人員都朝氣蓬勃、信心滿滿,每天都在加班加點的工作。對很多人來講,這是一個充滿新奇的世界,每天都有新的物品、新的概念、新的夢想在誕生,刺激著人們不斷前進。甚至鄧玉函、王征這樣的老人也不例外。而且在王進賢的體係中,年輕人的朝氣被充分的煥發出來,他們能說能笑,敢說敢想,愛說愛闖,他們超出常人的付出,獲得了超出常人的回報。在尋山所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在王進賢的庇護和寵愛下,他們百無禁忌,甚至可以拿皇帝和王進賢本人當做笑料。
隨著春天的到來,夏廷美的身體一天天好轉。尋山義學已經終止了他的工作,要求他好好休息,保重身體。夏廷美在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裡流連著,尋山所的改變,他看在眼裡。對於那些新奇的物件,他觀察著,思考著。他變得越來越沉默,作為思想家,他從身邊的變化,已經感受到社會和未來的變化。對此,從思想上,他還沒有想明白。
唯一抱怨連天的,是高汝見。本來,兩年三熟的推廣,使得他對王進賢的尊敬,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王千戶搞得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讓他怒不可遏。這些奇淫技巧的東西,不但正在和尋山所爭奪珍貴的土地,而且還在不停排放各種肮臟的廢液,嚴重影響著尋山所的農業生產。
“現在河裡的水連豆腐都點不成了。”高汝見怒吼著。
王進賢隻能暫時用言語安撫他“我會叫他們注意的。至於土地,工業化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針,我們會對受到影響的農戶給予較高補償。你也要做好安撫和安置工作。現在,工作崗位多的是,的酬金也高,應該不會有問題的。至於糧食,我們不是儲備了很多嗎,而且還在不斷購買、儲備。”
高汝見提出的問題,讓王進賢意識到,環境問題從工業化初始就開始了,必須對此重視起來,絕不能置之不理。王進賢可是吃過工業化汙染苦頭的人,在21世紀這是人類麵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