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秦國討伐蜀國的檄文遍傳天下,而與檄文一同遍傳天下的,還有《太史蜀誌》的抄錄副本。
而這副本的最後兩句話,成為了世上最為鋒利的利劍。
有了這柄利劍在手,天下任何一個諸侯都不敢對秦王伐蜀生出微詞。
甚至有許多國家紛紛表示,願意隨秦國一同發兵攻打蜀國。
然而就在秦國的軍隊集結完畢,秦壽正準備禦駕親征蜀國之時,秦壽卻是突然間收到了來自巴國的國書。
巴王以秦國乾涉巴蜀之戰,致使巴國損兵折將為由宣戰於秦國。
雖然決口沒有提到巴蜀聯合抗秦,但是秦壽卻能夠從這國書之中看出,巴王這是鐵了心的要與蜀國聯合抗秦。
秦國意圖染指巴蜀,而今有了名正言順的借口,可以對巴蜀用兵。
巴王隻要不蠢,便能夠猜到秦國破蜀之後,接下來便該輪到他巴國。
所以,不論是出於唇亡齒寒,還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巴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都在意料之中。
隻是讓秦壽沒有想到的是,巴王的動作竟然如此迅速,就在他剛剛準備對蜀國用兵之時,便已經參與了這一場戰爭,而不是等秦蜀兩國交戰正酣之時突然插手。
“大王,巴蜀若是聯合堅守關隘,我軍恐怕難以取勝。
若是拖延日久,於國無益…”
鹹寧作為秦壽的心腹,他第一時間對此事做出了分析。
秦壽雖然想要為白毅複仇,但是他卻不想因為自己的憤怒而造成秦軍的失敗,最終影響到秦國的發展。
“耗,既然巴蜀兩國想要跟寡人消耗,那寡人就跟他們耗著,長時間的消耗對於秦國不利,但是對於巴蜀來說,這更加是一場災難…”
戰書已下,秦軍伐蜀勢在必行,就算是有巴人參與進來,秦軍也絕不能夠就此退卻。
然而蜀道艱難,若是正麵強攻,必定會讓秦軍損失慘重,這是秦壽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故而為今之計,便隻有一個“耗”字可以應對。
巴蜀兩國想要通過長時間的消耗,拖垮秦國的財政。
然而他們卻忽略了秦國如今的基建水平已經超越了一個時代。
工業發達,各種各樣利民的工具與器械被建造普及,為秦國開荒,種地,修橋,鋪路,蓋房,建城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商業發達,使得秦國的商貿稅收一度超越了秦國的農業稅收,成為了秦國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農業發達,使得秦國的糧食產量飆升,百姓家家有餘糧,國家糧倉充盈。
以秦國目前的國力,早已經擁有了能夠供養十萬正規軍的能力。
然而秦國現在走的是精兵路線,整個國家的兵卒數量加起來也不超過六萬人。
攻伐巴蜀,以人海戰術是行不通的,除了內部瓦解敵軍之外,還需要有一支精銳之師從正麵拖住兩國的大部隊。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薑默卻是突然間開口說道“秦軍之勇,天下莫敵。
伐蜀之難,不在蜀人,而在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