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秦龍驤給出了兩個選擇,其一是與秦國合作,共同出發伐蜀。
其二是拒絕出兵伐蜀,隨後為秦國所滅。
秦國伐蜀,有大義在手,那是替天行道,有褒國相助,可以輕易突破險關。
事成之後,又有蜀山姬幫助秦國收攏蜀國百姓之心。
而蜀國公卿皆為叛逆,若是不願歸順,秦人可以儘屠。
所以,吞並蜀國雖有後患,但並不嚴重。
真正需要秦國耗費時間與精力去治理與消化的,是吞並蜀國之後,再順勢去吞並的巴國。
如果秦國得巴蜀之地,至少需要耗費五到十年的時間來消化巴蜀。
而秦如果不能得褒國支持,那麼,秦國要想打通秦國與巴蜀之間的通道,從正麵擊敗蜀軍,至少也需要五六年,乃至更久的時間。
畢竟,苴邑橫陳在前,葭萌險關在後。
要想從正麵突破這兩道巴蜀屏障,秦人需要耗費的代價與時間都不會小。
那麼,秦國為什麼不趁著這個機會把不配合的褒國給滅了?
既可以開拓秦國的土地,又可以消除潛在的隱患。
最為關鍵的是,還可以借機打通與盟國“楚”之間的聯係。
說不定到時候還可以向楚國借兵,與楚國東西夾擊巴蜀。
秦龍驤已經把選擇權交給了褒國,那麼,接下來他能夠做的,便是謹防褒國選擇對秦國來說最壞的選擇。
“拒絕與秦國合作。”
進城探查過一圈之後,秦龍驤發現,繼承褒侯之位的不是褒國世子,而是褒國的塚宰。
這也就代表著,一旦褒國拒絕與秦國合作,就算秦軍能夠攻破褒城,褒國還有一個世子在外,可以召集兵馬繼續與秦軍對抗。
那麼秦國想要滅亡褒國,便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去一一剿滅褒國的軍隊。
而秦國,目前最不能夠接受的便是空耗時間。
要想速戰速決,最好的辦法便是殲滅褒國的所有有生力量。
將褒國的甲士儘數殲滅。
秦龍驤麾下的士卒以騎兵居多,尤其是重甲騎兵,更是無堅不摧的野戰利器。
但若是讓他們下馬攻城,那些沉重的甲胄,恐怕很快便會把他們累垮。
所以,對於秦軍來說,最好的亡褒戰術便是圍城打援,直接將褒國的援兵儘數剿滅,為後續吞並褒國打下基礎。
而此城外的秦軍遲遲沒有動靜,卻是讓褒國的公卿們生出了秦國不敢對褒國用兵的錯覺。
很多本就心懷僥幸的公卿們,此時更加心思活絡了起來。
然而,還沒有等他們高興太久,宗伯褒虎便親自登門。
褒虎乃是褒國最年長的長者,比起上一代的褒侯還要高出一個輩分,可以說是褒國的四朝元老。
再加上他宗室的身份,地位之崇高,更甚於新任的褒侯。
他登門之後,各大卿士都紛紛親自出門迎接,恭敬的將他迎回了正廳會話。
“秦國一共提出了兩個條件…”
在與這些人的談話中,宗伯絲毫也沒有遮掩,直接就開口說出了秦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