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吳迪與伍德皆是當世兵家之大能,二人在用兵方麵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見解。
然而,不論是吳迪還是伍德,說到底也都是屬於謀戰一派。
但是,相比較於伍德,吳迪因為年紀更長一些,再加上他讀過《秦王兵法》,結合自己與《秦王兵法》之所長,他又有了許多屬於自己的兵法感悟。
在為秦壽揚名之後,他很快便又講出了自己對於用兵之道的領悟。
吳迪所論之兵法博大精深,讓在場的人都受益匪淺。
然而當吳迪與伍德的辯論進入到水深火熱之後,眾人便逐漸有些跟不上了。
最後,吳迪憑借著“一己之力”辯得伍德心悅誠服。
伍德退下去之後,吳迪拱手向著眾人拜道“鄙國大王有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下與伍先生論兵,並非是認為兵家應該與諸君爭鳴,而是認為,無論是何種學說治世,兵家之學皆不該,也不能被廢棄。”
言語到了此處之後,秦國自秦王以下,所有人都齊齊起身向著吳迪行禮。
“謝先生賜教——”“拜謝先生——”
而有了秦國的君王與士子帶頭之後,其他一些自覺有所領悟的人也紛紛起身行禮。
對於秦國來說,吳迪將兵法流傳出去,似乎會增強各國的實力,這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好處,相反,這是一件十分不利於秦國一統天下的壞處。
但是,對於整個天下,對於數十年,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之後的人來說。
這一場精彩至極的辯論,可以讓這個民族之中湧現出源源不斷的名將。
在現在的秦國,現在這個諸夏所不能觸及的遙遠區域還有著對這個民族的威脅存在。
秦壽非常清楚,哪怕是秦國已經統一了天下,秦國也依舊不能夠廢除武備。
敝叟自珍隻能夠擁有一時的強大,隻有在原有的基礎上不停的碰撞,不停的開拓出新的東西,這個國家方才會更加強大。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思想碰撞而出來的文明火花,甚至比秦國早一百年統一天下更具有意義。
華夏是一個偉大的文化,而一個偉大文化的誕生,不是某一個人腦袋一熱就開創出來的。
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碰撞,方才能夠產生的。
秦國要想一直傲立於不敗之地,便必須得擁有不停開拓,銳意進取的信念。
秦壽從不寄希望能夠通過一次百家爭鳴便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也不寄希望一次百家爭鳴便能夠為秦國辯出萬世不易的統治策略。
甚至,在這一場爭鳴的過程中,還會縮短諸國與秦國之間的文化差距。
但是,秦壽還是這麼做了。
他自信,就算各國都擁有與秦國一般先進的科技,文化等等,各國也不是秦國的對手。
秦國表麵上雖然隻有幾萬大軍,然而一旦爆發戰爭,秦國短時間內便能夠征招上百萬的戰士。
以現如今秦國的國力以及人才儲備,除非是遭受到整個天下的圍攻,否則秦國便是當世無敵。
秦壽不曾東出函穀關,不是因為秦壽不能東出。
而是此時東出函穀關,就算是得到了整個天下,也很難治理天下,倒不如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