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秦國皇帝被燕國刺殺,這是秦人的奇恥大辱,也是燕國的失道。
畢竟,中原諸國之間互相通使由來已久,為此衍生出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俗約。
而這俗約之所以誕生,便是為了保障各國之間的對話。
畢竟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夠一直長盛不衰,萬一哪天自己國家勢弱,結果卻因為對方斬殺使者而不能對話該怎麼辦?
既然對使者都有相應的保護,那麼自然也該有對使者相應的限製。
而這限製,自然是使者也不能在彆國胡作非為,觸犯彆國的律法。
最為緊要的是,尤其不能夠刺殺彆國的君王與公卿。
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有大國之君或者重要的臣子在與彆國的外交之中遭遇刺殺,今後誰又還敢接見彆國的使臣呢?
故而,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表麵上是為了保護使臣,實際上根本原因卻是在保護他們背後的一個團體。
如果有人倚仗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來刺殺彆國之君,這便屬於是鑽空子,相當於是鑽規矩的漏洞。
所以,秦昭不單單是要荊易死,而且還要刺他一劍,以此來向天下人表明他的立場與態度。
他可以遵守規則,但是,彆人卻不能夠用這個規矩來傷害他,否則,他必將打破規矩。
然而荊易刺秦王這件事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當秦昭的檄文以及他禦駕親征的消息傳遍天下之後。
秦國上下無不憤慨,就連許多周國,商國,越國,乃至於燕國的公卿士大夫們也都是怒不可遏。
荊易做的事,又哪裡是在刺殺秦皇帝,這是在破除諸夏遵循了近千年的規矩。
各種各樣的指責與謾罵之聲不斷響起,一些居住在燕國黃金台的士子也是連夜出走,不願意為這個無道的昏君與國家賣命。
甚至是一些販夫走卒,也在議論著燕公姬巡的不道德。
當然,這件事情之所以能夠傳播的如此迅速,輿論的影響之所以能夠這麼大,其中也少不了墨俠在暗中推波助瀾。
秦昭抵達邊關之時,他的身後已經彙聚了數十萬的秦人。
其中有秦破虜麾下的白馬義從,也有白起麾下的秦鷹銳士,更多的卻還是那些曾經在軍中服役,如今自覺追隨秦皇東征的義士。
而除了這些經受過軍事訓練的軍士之外,另外還有數十萬年輕力壯的民夫。
這還隻是一個月的時間,若是給秦昭更長的時間。沒有人會懷疑,秦國至少能夠彙率百萬大軍。
眼看著麾下的軍隊越來越多,大軍行進的速度也越發緩慢,身體的疼痛每日劇增的秦昭決定率先率領麾下的精銳之師先行前往燕國。
白起與秦龍驤等人並不知道秦昭如今的身體狀況,作為名將的二人深知孤軍深入的危險性,不約而同的來到了秦昭的營帳之中拜見。
二人前後腳進入帥帳,見秦昭正在親自擦拭手中的寶劍。
二人互相對視了一眼之後,還是白起先行開口說道“陛下,孤軍深入實在是太過於犯險,為三軍將士,為陛下萬乘之軀著想,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聽到他的話話,秦昭停下了自己的動作,隨後又將目光看向了一旁的秦破虜問道“將軍也是來勸說朕的嗎?”
秦破虜搖了搖頭說道“此戰輿論雖然倒向我秦國,但是列國諸侯念在唇亡齒寒的道理上,未嘗沒有出兵相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