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有一家書店,將《小王子》中的“小狐狸”放在書架上,前後左右包圍這隻小狐狸的都是書。
小王子反複說,“‘馴化’是什麼意思?”
“這是常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的意思是‘創造關係’。”
“創造關係?”
“是啊,”狐狸說,“對我來說,你無非是個孩子,和其他成千上萬個孩子沒有什麼區彆。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無非是隻狐狸,和其他成千上萬隻狐狸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你馴化了我,那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小王子馴化了狐狸,要離開時,狐狸說,“……我會哭的。”
小王子認為那是狐狸的問題,是狐狸想要被馴化,又覺得狐狸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狐狸卻說,“有,因為小麥的顏色。”
小王子認為玫瑰是空虛的,因為沒有被馴化,而他的那朵玫瑰和狐狸一樣因為被馴化所以是獨一無二的。
是什麼構成了馴化的核心呢?我猜是付出的時間,不,怎麼能說是付出?付出多對應回報,這便是成人的世界,人們常說——等價交換。
法國人將小狐狸放在書架上,是為了讓書和小狐狸馴化彼此嗎?
我覺得很有意思。
人和書之間是有馴化的,當你捧起一本書,當這些文字順著並不清新的空氣,穿過燈光和月光交織的夜色流進你的腦海中,你和書之間建立了獨一無二的聯係,這種感覺是私人的,明朗的。
安得書卷長宵共,薄霧初明興猶長。
我們是心甘情願的,按照某種自己定義的規則,不知不覺又被書所影響,最後成為“讀書的人和書”相融的一種狀態,每每出現這種狀態,都會令人感到美妙,是的,我們心甘情願被馴化。
說起來,在20世紀,恐怕沒有哪位法國作家的聲望能比得上《小王子》的作者,那位飛行員聖埃克蘇佩裡。
我學巴黎那家書店,把“小狐狸”放在書架上,豆子不解,覺得幼稚,那日下午,明楊學長來書店時卻好奇地問我,“是不是《小王子》裡的那隻狐狸?”
我隻能點頭,“是,是那隻。”
外公說的第二種方法是按照自己喜好隨意挑選書籍帶到書攤售賣。
於我而言著實有些像是將自己灌溉的,遮擋過風,除過毛毛蟲的小花賣給他人。
這……心裡有些不舒服也是難免的。
“我想來借一本書。”
學長突然開口。
“借一本書?沒關係,這邊的書基本上都是可以賣的。”我說道,說完還用力點了幾下腦袋。
豆子忍不住偷偷笑著,我盯著他看了一眼,他才收起笑容,和跟隨明楊學長一起來的劉敏閒聊起來。
“想要借哪一本?”我又問。
“啊,借那本《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宵》。”
學長指了指書架上方一本紅底燙金字的書。
“是狄蘭·托馬斯的詩集?”我看著書架與學長確認。
劉敏走了過來,不知何時走到我身邊,“自從《星際穿越》上映以後,很多人都把這句詩改成了自己的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