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大喜後皺眉道“劉豫州肯幫忙嗎?”
張鬆道“主公放心,劉豫州乃仁義之人,主公誠心相邀,怎麼會不來,主公可以派人帶上厚禮相請,以示誠意,並告知劉豫州,糧草、器械、輜重由我們負擔,劉豫州必然前來。”
劉璋聽從了張鬆之言,立刻派法正率人帶上厚禮來見劉備。
劉璋帳下主簿黃權得知後慌忙前來勸阻說“劉備此人不會居人之下,現在前來,以部曲待他,他必不甘心;以賓客的待他,一國不容二主,容易反客為主,冀州韓馥正是如此失掉冀州,主公不可不三思。”
劉璋大怒道“劉豫州豈是袁紹可比,再敢多言,必不饒你。”
劉巴也前來勸諫,劉璋不聽。從事王累旋樓死諫,劉璋毫不理會。
法正到達荊州後,劉備對其極其禮遇,法正也傾力為之謀劃,勸劉備借機進入益州,順勢攻取,成就霸業。劉備因此事有損其仁義之名,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龐統見法正前來,已經猜出幾分來意,見劉備遲遲沒有決斷,便私下來見劉備進言道“主公,法正來意可是讓主公入益州,相機取之。”
劉備道“真是什麼都瞞不過士元,正是。”
龐統道“主公有什麼可猶豫的,荊州經大戰兩載,百姓流失,荒蕪殘敗,賢士更是四散流失殆儘。而且東有孫權,圖謀不軌,北有曹操,虎視眈眈,左右受製怎能成事。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因戰亂避禍之名士賢能更是不計其數,如果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內撫百姓,招攬賢才,外攻關中,直指中原,何愁不能成就大業。”
劉備道“士元之言雖然在理,不過如今曹操才是我們的大敵,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日的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疏為不智?”
龐統道“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方是上上之策。況且吞並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仁義可收複人心自然不假,但與人爭雄也需要靠實力,幽州劉虞、徐州陶謙雖仁而無力,終是百姓遭塗炭,自身不保。何況待大事隻坐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子孫富貴,還有誰能說主公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曹操占儘先機。曹操如今已經破了馬超、韓遂等人,天下又少了一份製約,曹操大戰之後舔舐傷口,沒有騰出手來,正是我們擴大實力的良機。否則,以後我們憑什麼與曹操爭奪天下。江東孫權,前時周瑜便想取益州,可見江東也惦記著益州。現在我們有這麼好的機會進入益州,又有張鬆、法正為內應,主公怎能還如此不作為。難道主公已經放棄宏圖之誌?”
劉備低頭沉思一會兒道“絕不,備之雄心,絕不放棄。士元所言不虛,好,我們入益州。”
次日,劉備先招待法正,言自己不日入益州,法正大喜道“益州俊傑必然恭迎豫州大駕。”
接著眾人約定時期,法正急著趕回益州,劉備親自相送,臨分手,法正道“使君要早些前來,益州也有不少人反對使君入益州,使君早日入川,防止遲則生變。”
劉備道“劉備明白,有勞子喬和孝直多多費心。”
法正拱手拜彆。劉備返回江陵後,與諸葛亮、龐統、關羽等眾將商議,劉備道“雖然我們已經決定入川,但荊州要地也絕對不能有失。我們當做好萬全之策,兩位軍師有何高見。”
諸葛亮道“主公不必擔心,我與士元二人一人負責防範荊州,一人跟隨主公入川,隨軍出謀劃策。”
劉備道“我也是這個意思。”
諸葛亮道“亮是個不願意奔波的人,所以主公就讓亮留守荊州吧!”
劉備、龐統皆笑,龐統道“你諸葛亮是個怕奔波的人嗎,哪次籌集糧草,差點器械你不是親自前去,每日工作起來那真是廢寢忘食,我龐士元可是不乾什麼活,不走什麼路。”
諸葛亮道“我話還沒說完呢,主公,我這個不願意奔波的人留在這裡,另一個平日裡不奔波的人就讓他奔波奔波,鍛煉鍛煉。”
龐統哈哈大笑道“孔明,你是看我平日裡偷懶不服氣是吧,好,這次我就活動活動。”
劉備道“好,我決定重兵保衛荊州,輕兵進入益州,畢竟我們打的旗號是幫助人家攻打叛逆,不能帶太多的人馬,免得引人懷疑。那就請孔明與我二弟、三弟、子龍、興霸一起留守荊州。而我和士元入川。”
接著,劉備又囑咐一番,眾人應諾。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陳到、傅肜為護衛,黃忠、魏延、寇封、馮習等領兵馬三萬入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