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論道_大明壽寧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92章 論道(2 / 2)

隻聽琵琶聲再次響起,洛雨荷按住琴弦,說道“現在開始第二局,論道,題目是《格物致知》。”

張鶴齡心中暗道,這肯定又是一個坑,很明顯這幫人就是看不慣自己成立南山書院,想儘各種辦法來打壓,但是一想到這個題目,不由得暗暗好笑,古往今來,對“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的理解程度,若王守仁說自己是第二,怕是沒有人敢稱第一。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基本理論之一,出自《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但《大學》文中隻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話題。

明代推崇程朱理學,因此,讀書人以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新理學為標準,這就好比如今的高考教材,教材上怎麼解釋的,你就怎麼背就好了。

朱熹認為,“理”存在於萬事萬物中,想知“理”就需要“格物”。於是“格物致知”就變成了“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和道理”,即所謂的“格物窮理”。簡單來說,就是天下萬物其中都蘊含了無窮道理,一旦通理,便儘知天下萬物萬事,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

柴永年一生研究儒學,自然沒把張鶴齡等人放在眼裡,當下說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儘,所以仁至。程夫子有言,格猶窮也,物猶理也。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凡事上窮其理,則無不通。聖人之道,我等窮極一生,也隻能略窺一二,因此,更要修生養性,潛心求索,萬萬不可盲目自大,追求虛榮,誤入歧途。”

張鶴齡越聽越不是滋味,忍不住問道“柴老先生的意思是本侯追求虛榮,誤入歧途?”

柴永年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說道“老夫隻是淺談一些心得,壽寧侯自己領會。”

張鶴齡冷笑一聲,說道“本侯不與你廢話,你也不要扯什麼孔孟之言,我隻問你,格物致知這句話究竟是何解?”

柴永年道“老夫以為,物者即天下萬物,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知則意誠,意誠則心正,心正方可修身,修身方可齊家,齊家方治國平天下,此所以能參天地者,格物致知也。”

張鶴齡聽完,不由得哈哈大笑,柴永年麵色十分難看,說道“不知壽寧侯有何高見?”

張鶴齡說道“高見沒有,人倒是有一個。”

柴永年不解,問道“人?什麼人?”

張鶴齡再次看向王守仁,說道“陽明兄,你來說說吧。”

王守仁依舊麵無表情地說道“格物致知,窮萬物之理。學生請問柴先生,您這一生,格過什麼物?”

柴永年沒想到對方會提出這個問題,直接愣住了,喃喃說道“為何一定要格物?”

王守仁回道“既然是格物致知,當然要格物,否則怎麼致知?”

柴永年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問題,不由得反問道“你又格過什麼物?”

王守仁答道“學生格過竹,格了七日,最終一無所獲。”

這個回答引發了堂下眾人的笑聲,柴永年擺了擺手,笑著說道“格物致知講的是格物之理,並非讓你去格竹。”

“為何不能格竹?”

在柴永年看來,這個回答簡直是在抬杠,卻又透著幾分道理,讓你無話可說。

王守仁又說道“我還格過鹽。”

“格鹽?”柴永年愣住了,這都哪跟哪啊?

王守仁沒有理會眾人的目光,繼續說道“我親眼看到鹽坊是如何將粗鹽製成精鹽,朱夫子說格物可窮萬物之理,這便是鹽之理。”

“鹽之理?”柴永年心中嘀咕,這人怕不是個神經病吧?


最新小说: 開局50靈石和師姐做2小時道侶 八零:帶著空間當團寵 我不停死諫,崇禎成聖君了? 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 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我穿越來有八十萬王軍不過分 從抗戰到遠征,誰敢反對 我的召喚物是邪神 你綠我我綠你一起哭唧唧 我叛出家門,你們何必哭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