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吃的什麼啊?”
“稀飯,饅頭,雞蛋,鹹菜。”
海禁派看到張鶴齡和李東陽套近乎,不由得鄙視起來。
“改天請李大人喝酒,嘗嘗南山的酸辣土豆絲。”
李東陽雖然喜歡喝酒,但是不想讓人誤以為自己要借助壽寧侯的力量,便說道“心領了,沒有時間。”
張鶴齡問道“聽說李大人想在天津衛開港口,造海船?”
眾人的耳朵一下子都豎了起來,果然,李東陽這廝無恥到去勾結壽寧侯,狼狽為奸!
不止禁海派,就連開海派也覺得李東陽有些太不擇手段了,聽聞當初李東陽這個天津府的府尹就是張鶴齡幫忙爭取來的,如此看來,兩人確實有些不清不白的關係。
看到周圍人們異樣的顏色,李東陽直接說道“走開,我不想理你。”
張鶴齡……
卯時已至,城門大開,百官上朝。
內閣首輔徐溥上前,說道“山西大同府賑災錢糧已經運到,災民情況有所緩解,但是雪災過後,莊稼損害嚴重,明年的收成恐怕十不存一,臣請求將大同府賦稅減免,以示皇恩浩蕩。”
弘治皇帝點點頭,說道“既然如此,傳朕旨意,受災的州縣,減免兩年賦稅。”
接下來,又有幾人彙報了一些事務,等大家把工作上的事說的差不多了,所有人都暗暗捋起袖子,嗬嗬,準備開撕!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兵部尚書馬文升,馬文升乃三朝重臣,最是恪守本分,在他眼裡,祖製怎麼說,世人就該怎麼做,有違祖製就是大逆不道。
“啟奏陛下,太祖高皇帝曾說過,瀕海之民不得私自出海,違者以謀逆罪論處。此乃先祖遺訓,而今天津府尹李東陽、太常寺卿兼侍講學士程敏政等人,企圖取消海禁,居然妄想推翻太祖高皇帝所定下來的金科玉律,請陛下明察!”
這番話雖然說得是李東陽,可實際上卻是將矛頭指向弘治皇帝。
雖然沒有明說,卻是在暗暗指責弘治皇帝有心推翻太祖高皇帝製定下來的國策。大明朝是以德治為主,法製為輔,而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孝,大明朝的江山是太祖高皇帝打下來的,如今傳到弘治皇帝的手裡,豈可改弦更張?
如此,豈不是說明太祖高皇帝是錯誤的?
身為太祖高皇帝的嫡親血脈,卻有推翻祖製之心,這難道不是不孝?
馬文升一番話說完,身後刷刷刷站出來十好幾個,紛紛附議。
弘治皇帝也聽出了馬文升的言外之意,若是換做從前,推翻祖製,想都不會去想,可現在不同了,外麵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朕真的想看看。
李東陽隨後站出來說道“陛下,馬大人所言,臣以為很是不妥。”
馬文升側目說道“李大人,本官所言,皆是太祖高皇帝的遺訓,莫非李大人認為太祖高皇帝所言不妥?”
這種撕逼的場景持續一個月了,李東陽早就習慣了,當下不緊不慢地說道“太祖高皇帝在時,天下初定,南人不服,更有不少張士誠、陳友諒的餘孽出入海防,為禍天下,因此才下令片板不得下海。可是如今早已時過境遷,諸位豈可因噎廢食。”
當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但是原屬於陳友諒、張士誠管轄的地區仍有許多人在懷念他們。特彆是張士誠,這位靠著十八條扁擔起家的“東南王”雖然進取心不強,一心偏安東南,但確實對當地百姓非常和善,輕徭薄賦,死後每年的陰曆七月三十曰,江浙等地老百姓都借著為地藏菩薩燒香的名義來紀念他。
為了防止有人造反,朱元璋才下達了禁海令,怕的就是東南的海民借著海船出入海防滋事造反,再加上大明初期,朝廷的官船不多,甚至不如一些巨賈豪富的船隻,在這種情況下,禁海確實有利於維護統治。
馬文升立刻說道“陛下,海禁之策大明已經施行了百年之久,現在開海非但破壞了祖宗的製度,同時也容易引發禍亂,請陛下三思。”
李東陽也不甘示弱,隨即說道“陛下,所謂彼一時此一時也,當初海禁是利大於弊,如今卻是弊大於利,便是太祖高皇帝在世,也會考慮當下時局,再定國策。”
張鶴齡算是看明白了,自己這段時間悶頭整資料,沒想到李東陽已經跟人乾起來了,而且還很剛,硬生生地將開海的事拿到了桌麵上。
難能可貴的是,弘治皇帝竟然沒有反對,而是任由群臣自行討論,看來,自己說的那些話起作用了。
弘治皇帝終於開竅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