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齡說道“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無非就是一個字利!”
“利?”毛憲清與賀東來麵麵相覷。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張鶴齡看了看兩名懵逼狀的弟子,繼續說道,“不要把利字想的那麼不堪,百姓想吃飽肚子,這就是利,地主士紳想要更多的財富,這也是利,隻要有利可圖,就有人去做。”
毛憲清和賀東來對視一眼,似乎還是聽不明白。
“我問你們,為何百姓整日勞作,卻仍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毛憲清家裡是地主,他從小衣食無憂,但賀東來卻是窮苦出身,當下回道“隻因佃戶一年耕作,收獲的糧食卻大部分交給地主,自己能得到的不過十之一二,能吃飽飯都已經很困難了,如果再碰上個天災人禍,那就直接喝西北風了。”
張鶴齡繼續問道“為何會如此呢?”
這一下,所有人都不說話了。
為什麼會這麼慘呢,其實大家心裡都知道。
究其原因,是因為大明朝的一個致命弊端土地兼並。
由於老朱同誌過於善待讀書人,定下祖製,隻要考上舉人就會免除土地賦稅,因此,考上舉人的讀書人會大肆圈占土地,而擁有土地的耕農也往往將土地掛靠在舉人的名下,自己成為佃戶,從而逃脫交稅。
經過一百多年的惡性循環,大明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歸於不用交稅的地主階級身上,而承擔著全國大多數稅收的卻是隻占少部分土地的百姓。如此龐大的壓力,再加上惡劣的天氣,使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可是,你明明知道土地兼並已經成為大明的弊病,你敢說出來嗎?
這話要是說了,相當於指著朱元璋的鼻子說不是,這頂帽子誰敢戴?
張鶴齡繼續說道“你們不說,我就說了,還是土地的問題,但是今日我們不討論這個問題,隻說你們的疑問,為何現耕地少了,佃農少了,收成反而高了呢?”
毛憲清和賀東來趕忙洗耳恭聽,接下來應該就是重點了。
“我再問你們一個問題,耕牛的數量比去年可有變化?”
賀東來說道“去年是七十餘頭,今年是三百餘頭。”
“糧價較之去年呢?”
“漲了大概三成。”
“佃戶的分成可有變化?”
“以前是一到兩成,現在至少三成,最多有四成的。”
張鶴齡輕輕笑了笑,說道“現在還不明白嗎?”
賀東來抓到了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說問“是利?”
“不錯,就是利。”張鶴齡說道,“百姓去作坊做工,是因為作坊發的工錢比種地拿到的多,這就是利。”
“百姓都去做工了,種地的就少了,地主找不到佃農,隻得減租,因為沒有佃農種地,就沒有收成,這也是利。”
“但是,百姓做工能拿到的錢比種地要多,你要的租金多了,就沒人願意給你乾活,要的少了,又覺得不劃算,怎麼辦呢,這時候就要引進耕牛,一頭耕牛能頂三個壯勞力,節約了成本,也就相當於提高了收成。”
“百姓做工能拿到工錢,生活條件好了,便會購糧,導致糧價增長,以前並不好的土地都被開荒耕種,因為種了糧就是意味著能換成銀子,這,還是利。”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圍繞一個字,就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