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壽寧侯!
弘治錢莊占地麵積很大,一樓是存儲業務,二樓是借貸業務,上麵還有個三樓,是股票交易中心,但是開業之初,除了靖王府和穀大用、劉健等少數幾份存錢的,根本沒什麼業務。
二樓就更加冷清了,隻有一份辦貸款的。
古大福和古大壽兄弟二人拿著一份地契,很緊張地看著周圍,偌大的房子裡,二十幾個業務員圍過來,怎麼感覺像搶劫的呢?
“您好,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
“俺,俺……來辦那個……那個……”
“是貸款嗎?”
“對,對,貸款!”
“請問您是辦理什麼樣的貸款嗎?”
古大福和古大壽對視一眼,說道“那個,辦,辦……作坊。”
“好的,請您填一下申請表,再出示一下抵押證明。”
“啊?”古大福張大嘴巴,說道,“不會寫字啊!”
“沒關係,您可以口述,我們有人代寫,您隻要按個手印就可以了。”
“好……好的。”
兄弟二人結結巴巴地將事情經過講清楚,有文員抄寫完,按了手印,又審核了憑證,然後說道“好的,請您留個地址,然後等待回複,三到五個工作日會通知您的。”
“這就完了?”
“對的,完了。”
兄弟二人再次對視一眼,然後走出錢莊,古大福撓了撓頭,說道“現在該去乾啥?”
“不知道啊,要不去看看大用?”
“對,去問問大用,他肯定知道該咋辦。”
此時,穀大用心裡正在滴血。
家裡的銀子都存進錢莊了,換出來一遝自麵額不等的銀票,房契也被拿去抵押了,現在隻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兩位兄長身上了,希望他們彆把自己的房子賠進去就好。
張鶴齡歪著頭看了看穀大用,說道“發什麼呆啊,劉大人杯子裡的茶沒了,看不到嗎?”
穀大用趕忙將心思收回來,上前去給幾位內閣大學士換了熱茶。
劉健抿了一口,繼續說道“當務之急,是取下安南,老夫在想,安南雖小,卻是一根難啃的硬骨頭,千萬不可等閒視之,此次先鋒入安南的兵馬還遠遠不夠,不妨命雲南黔國公府,派兵協助吧。”
永樂四年,西平侯沐晟以征交趾功,晉封黔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襲。
劉健建議委派黔國公出馬,是考慮到沐家有征安南的經驗,而且位置也近,方便出兵。
李東陽說道“這樣也好,兵部立即擬一個章程,調集糧草以及兵馬,隨時準備進兵,命黔國公掛帥,再集兵馬二十萬,爭取在三年之內,拿下安南。”
兵部尚書馬文升點了點頭,說道“如果前線戰事順利,三年之內,完全可以拿下安南,問題是,到時候該如何管理。”
當初宣宗皇帝下令從安南撤兵,就是因為無法管理,朝廷不堪重負,實屬無奈之舉。
戶部尚書葉淇隨後說道“若是再集大軍,所靡費的錢糧數目,定是不小,戶部最近開銷很大,怕是……太緊張……”
劉健說道“如今戰事吃緊,其他的開銷先緩一緩,優先供給前線。”
葉淇無奈道“也隻能如此了。”
這時候,李東陽有些疑惑地說道“近年來商稅大漲,特彆是海外貿易,利潤很大,為何國庫如此緊張?”
葉淇說道“收入是不少,可是開銷也很大啊,黃河又決堤了,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去修築堤壩,漠南都司和榆木川都司剛剛建立,大寧和建州一帶也在遷徙大量的百姓,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
此事倒是不假,本來稅收大漲,國庫充盈,卻沒想到,用錢的地方更多,到處都在搞建設,算下來也不是個小數目。
“那也要想辦法先供給前線,其他的儘可能緩一緩。”
“各位……”張鶴齡看到眾人愁眉不展地,插了一句,“一定需要再派軍馬?”
劉健端著茶杯說道“當初太宗皇帝征安南,大軍八十萬,打了一年半才打完,這還不算後續的叛亂鎮壓。如今出征的兵馬才區區二十萬,要準備打持久戰了。”
張鶴齡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說道“張懋的二十萬軍馬隻是給敵軍施加壓力而已,其實,真正的殺招,是另一支軍馬,各位忘了嗎?”
劉健想了想,問道“何時還有其他的兵馬?”
張鶴齡緩緩說出兩個字“海上。”
“海上?”劉健這才想起來,說道,“夷洲三衛?”
“對啊。”
劉健搖著頭笑了笑,說道“區區一萬水師,如何能決定戰局走向?”
“報——”
一個小太監急匆匆地跑進來,穀大用瞪了他一眼,嗬斥道“靖王和諸位大人都在這呢,慌慌張張的,像什麼樣子?”
小太監跪拜行禮,道“八百裡加急,安南軍報!”
眾人聞言紛紛愣了一下,劉健問道“前線送來的?”
“對,前線的戰報!”
劉健站起身來,自言自語道“自安南到京師,就算八百裡加急,最少也需要半個月。”
“不錯,正是半個月前的軍報。”
馬文升臉色有些不善,道“難道……是有什麼不好的消息?”
八百裡加急,肯定是重大消息,打仗的時候重大的消息無非兩種,要麼大勝,要麼大敗,可是現在大軍出征才兩個月,要說是捷報……怕是不靠譜吧?
若不是捷報,隻能是……
所有人都是這個想法,劉健神色鄭重,拿起軍報打開來。
穀大用欲言又止,按理說,軍報送來應該先給靖王過目,你搶啥?
不過,看到張鶴齡沒有說話,算了,自己也彆多事了。
劉健不可思議的看著戰書,卻是越看,越是心驚。
這是一封詳細的戰書,裡頭事無巨細的記錄了戰爭的經過,結局是……贏了!
戰報裡講述了將士們的勇猛,以及大明火器的厲害之處,畢竟北伐的時候,火器的威力已經展現出來了。
令劉健所震驚的是……決定戰局走向的,竟然是夷洲三衛!
也就是剛剛靖王所說的,南路的水師。
這就意味著,這場戰爭的走向,竟全在靖王的掌握之中,北路張懋率領二十萬大軍向前推進,南路一萬水師突襲,更令人詫異的是,敵軍將領竟然……一個個莫名地……死掉了!
戰報裡寫的清清楚楚,安南的將領陸續暴斃,而且都是突然就死了,明軍走到哪,對方的將領必定暴斃,然後軍心大亂,明軍一路高歌猛進,直至升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