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西達瓦,你沒騙我們?朝廷這次真的是派人來抗擊英國人,而不是來阻止我們反抗英國人的?”
“紮西達瓦,你也是高原的孩子,你可不能叛變!”
“對啊!朝廷不敢反抗,我們敢,絕對不允許英國人跨入高原,絕不!”
“我看懸,朝廷一直以來麵對英國人都像軟腳蝦一樣,挺不直腰杆,隻會委曲求全,出賣高原的土地,以求和平。”
“你們都落伍了,朝廷已經被漢人的大軍推翻,不存在了,這個趙大人也是漢人的新朝廷派來鞏固邊防的。”
“是呀是呀,你們在後藏,不知道這些,我們在前藏,這段時間,又有萬人以上的漢人大軍通過,這個趙大人怕不是有兩萬戰兵。”
“兩萬?那得是多少人啊!如果漢人的朝廷真的派兩萬人來打英國人,那咱們就認這個新朝廷……”
十月底,諸多部落頭人齊聚日光城,被戰爭光顧後,陷入短暫蕭條的日光城重新熱鬨起來。
日光城一戰後,趙爾豐沒有進一步推進,而是普拉達部“支援”趙爾豐的“騎兵”撒了出去。
高原上,行路艱難,一直到今天,高原上大部分上層人物才齊聚日光城。
紮西達瓦,就是普拉達部騎兵隊的頭領,會說四川話。
“我怎麼敢欺騙你們,我們已經在日光城消滅了八百英國人,俘虜都還停留在紮什城中……”紮西達瓦解釋著。
紮西達瓦名義上是個騎兵隊統領,但是他隻是平民出身,這些部落頭人、喇嘛活佛等,都是有頭銜的貴族,他得罪不起。
“班禪?是班禪!班禪來了!”就在紮西達瓦解釋時,邊緣處,一個部落頭人指著城門處,驚訝且激動的大喊。
“居住在年曲麥的班禪也來了?看樣子,這次朝廷真的說不定是想和英國人打一場。”
“也就是說,這趙大人有兩萬大軍是真的?”
“沒聽前藏的人說嗎?多半是真的,看來戰爭很快就要爆發。”
“為什麼?難道佛祖給了你啟示嗎?英國人不是這麼好接觸的,肯定要慎之又慎。”
“屁的慎之又慎,兩萬大軍,咱們各部再湊一兩萬人,加上馬夫,五萬大軍是有的,有五萬大軍,還怕他英國人?”
“英國人就沒有人了?天竺那邊到處都是人,隨便一抓一大把,過去咱們和英國人打,也是咱們人數占據優勢,還不是輸了…”
這些頭人有一腔熱血沒錯,在外部壓力下,也能形成一個集體,去抵抗或者做些什麼。
但是終究是屬於封建甚至奴隸階層,一旦外部壓力消失,內部的各種矛盾就會凸顯,成為一盤散沙。
過去,武器的決定性因素還沒有這麼強的時候,高原人不是沒有勝利過,但往往隻是一時的勝利。
勝利之後,通常內部便會進行內耗,等英國人卷土重來時,局勢就出現重大變化。
當然,這其中少不了英國人推波助瀾,對於挑撥這種複雜共存的矛盾利益關係,英國人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
就在頭人們爭吵時,班禪已經見到了趙爾豐。
“卻吉尼瑪見過趙將軍,聽聞趙將軍是來處理英國人入侵事件的,不知是也不是?”九世班禪對著趙爾豐,微微行了個佛禮。
作為擁有超然宗教地位的班禪,卻吉尼瑪是不用如此行事的,可他還是做了。
班禪的漢話說的很好,實際上,作為領袖,班禪需要學習多種語言和文字,不僅要通曉經義,還要清楚朝廷政策,還得知曉政治。
“班禪折煞老夫,不滿班禪的說,老夫此次率領大軍前來,就是為了驅逐英國人。”
“要是英國人不識時務,即便開戰,也在所不惜,這也是華夏臨時政府的意思。”
趙爾豐快步走向班禪,微微拱手還禮,開口說道。
卻吉尼瑪駐地年曲麥,乃是高原後藏的中心,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1892年,卻吉尼瑪坐床,恰逢英國人入侵,在挑撥無果後,英國人將卻吉尼瑪脅迫到了印度,以反清自立為誘餌,他一直維持自身立場。
那段時間,他就深深感受到了英國人的壓迫,然而命運仿佛給他來了個玩笑。
好不容易反回年曲麥,還沒過幾年,宣統二年,隨著帝國的勢力越來越衰弱,大英帝國的力量越來越集中,加大了對高原的滲透。
大方向上英國進入戰略收縮,本質上是將力量集中起來,拳頭捏緊打人才更痛。)
從1910年開始,年曲麥親英勢力膨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便作為黃教首領的班禪也無力解決,反而被親英勢力壓迫。
在曆史上,十三年後,班禪會因為親英勢力的壓迫,被迫出走內地,一生為民族團結而努力。
出走十四年,1937年,卻吉尼瑪試圖經青海進高原,受阻,圓寂於玉樹。
此時的班禪雖然還沒有經曆出走內地的心酸,但其反英、反對分化的立場是十分堅定的。
所以,當卻吉尼瑪聽到趙爾豐的話後,表現的十分激動,甚至雙目通紅。
“高原會給予軍隊所有支持,我會號召牧民,為天兵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