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四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也是春節後第一個傳統節日,曆來是十分重要的。
往年,黃克強都會在這一天和親人吃元宵,然後去秦淮河賞花燈,看廟會等等。
但是今年的元宵節,黃克強匆匆吃掉早午飯,十一點半便乘坐飛艇,趕往長安。
婆羅洲新長安。
他是去接手新工作——帝國民政大臣的。
至於他原本的位置,則是給了一個逐漸從南華係統中邊緣的人物——陳思敏。
合並會有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套班子合成一套之後,位置肯定是沒有人多的。
如何平衡?這是一門學問。
考慮許久之後,劉一鳴還是認為,首相這個位置依舊交給許輝來做,孫載之接手陳思源的位置,也就是帝國議會議長。
這很明顯有違立憲政治與憲法的規定,但是特殊時刻特殊對待,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就像權利問題,劉一鳴手裡還攥著許多權利,他需要用這些權利確保南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
為什麼他能確保?這就像一個人如果回到八十年代,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掙下數十億身家,而是如何拿下第一個百萬或者十萬。
畢竟,大趨勢是基本確定的。
二月二十六日,黃克強救任帝國民政大臣,主管民政部,不過在戰時,民政部的權利被壓縮了——這也是劉一鳴故意為之。
說實話,如果不是宣傳口太過重要,劉一鳴就送黃克強去搞宣傳了,畢竟他有不屈不撓的意誌,至於其他,劉一鳴不太了解。
早在二月二十五日,陳思敏就已經就任華夏臨時政府總理一職。
高層人員的流動打響了了政府合並前的最後槍聲,二月二十五日起,孫載之動用臨時政府特彆權利和戰時最高權利,對各部門官員進行最終替換。
內政、實業、教育、交通、鐵道等部門處在重要位置上的官員權利大,不管地位高不高),通通被替換成南華或南華派係官員。
不做這些,強製合並其實也可以,畢竟財政、軍政、海軍、外交四個部門完全被南瓜派係掌控,不服可以打服。
但是這樣可能會鬨出亂子,留下隱患,要是再被不良媒體那麼一宣傳。
大家都知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至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二月的最後一天,臨時政府高層權力機關的洗牌也已經完成。
加上早已經洗牌完成的基層權利機構和軍隊,臨時政府實際上已經納入劉一鳴統治。
三月一日,孫載之以華夏臨時政府最高元首的身份,同南華帝國簽訂了《回歸協定》,宣布南華帝國回歸華夏。
條約規定南華帝國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將聽從未來政府的領導,並逐步融入華夏大家庭中。
華夏領土一千一百三十五萬平方公裡,南華帝國六百萬平方公裡,二者相加,總麵積一千七百三十五萬平方公裡。
超過法國,成為僅次於英國和沙皇俄國的世界第三領土大國。
和英法俄領土分布於幾大洲不同,未來華夏的領土依舊集中於亞洲。
南華幾乎摒棄一切,得到什麼呢?
第一,未來華夏應保留皇室,以南華帝國皇帝劉一鳴為新帝國皇帝,施行君主立憲,孫載之任帝國議會議長。
第二,因處於戰爭中,議會直接按南華議會規製,增添華夏各地區席位,當屆議會到期後,再進行改選。
第三,政府進行直接合並,任職人員應由雙方共同討論,得到雙方一致認可,但不得無故拖延。
第四,不對現有整體構架進行大規模改動。
好像雙方都進行了巨大的退讓,達成了妥協,但實際上雙方官員就是一家人,做這些隻是做給民眾和外國人看。
三月一日,孫載之發表宣言,終止以臨時政府身份進行活動,轉而以帝國議會議長身份進行臨時管理。
三月一日,劉一鳴發表廣播講話,稱自己為全體華夏人的皇帝,建立華夏帝國。
之後,劉一鳴下令,全麵整合政府、軍隊、及國有資產。
然後劉一鳴以三軍統帥,海軍最高統帥的身份下令,海軍合並,取消華夏海軍和南華帝國海軍,成立華夏帝國海軍。
命令停留在琉球的原華夏海軍平海級戰列艦與原南華帝國許昌級、阿拉伯級組成戰鬥艦隊,提防日本趁此機會偷襲。
原本這支艦隊就被編入了南華帝國序列,隻是在名義上依舊是華夏海軍而已,所以這個命令非常絲滑的執行到底了。
在外人看來,這是皇帝發布的第一個命令,整合軍隊是個大事,更彆提一下子把華夏兩艘戰列艦全拿走了,等著看後續。
然後,這個命令得到了徹底執行,內行人知道內情肯定沒什麼感觸,但是大部分普通人對此就是吃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