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位大,為了儘可能提升自持力,造型也不是很符合流體力學,水下操作並不靈活。
魷魚號的優點是,航程遠,水下待機時間長,配置了氧氣發生裝置,能支撐潛艇在水下呆四十個小時。
加上空氣中原有的氧氣,加起來呆四十八小時沒問題,即便被發現了,也能以耍無賴的方式保證安全性。
這些對於海軍來說,已經夠用了。
反正,他們需要的就是一個隱蔽的監視器。
魷魚號上裝上了一台大功率電台,伸縮天線收在艦橋內。
魷魚號在佐世保,可以直接聯係到琉球海軍基地,上報結果。
除太平洋外,其餘地區魷魚號也能在主要航線上直接向陸地電台發送消息。
“船長,司令部回報。”沒一會兒,他們就收到了回信。
這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潛艇需要時長躲避往來船隻,時不時就要下潛,有時候會錯過消息。
如果沒有及時收到回信,隻能下一次上浮時再建立通信。
潛艇在水下,是收不到消息的。
“司令部命令我們繼續偵查,日本人可能會有大動作,如果日本艦隊主力出港,擇機跟上。”黃帥思索了一會兒,有些興奮。
馬上三個月了,終於要有變化了嗎?!
…………
時間往會退一周,在集中全力搶運了一個多星期物資後,日本人終於在朝鮮集中了四十萬人。
這四十萬人中,隻有三個常備師團,另外兩個常備師團被軍部調了回去。
物資也足夠七十萬人戰鬥一個月日軍認為。)。
剩下的物資還在運輸,隻是運輸船因為燃煤不足,不得不采用劣質散煤甚至煤渣,熱值不足,運輸效率下降了許多。
日本已經整個國家陷入了物資緊缺的地步,不僅僅是船用優質無煙煤,普通船用動力煤也已經所剩不多。
新生產的煤除了要挑最好的送給海軍,還要分配給日本各個企業。
此時,除了美德兩國華夏南華地區,大部分地區都是使用蒸汽機作為工廠動力來源,蒸汽機需要燒煤。
日本許多工廠因為缺乏燃料,已經開始燒木炭甚至木頭了,隻能說能燒,但是熱值較低,還不持久,價格相比起來還昂貴不少。
十月十日,日軍以兩個特設師團配一個常備師團的方式,組建了三個軍級單位,並將一個重炮旅團拆分為三個加強重炮大隊,加強進去。
正常來說,日軍一個軍級單位,會單獨配置一個野戰重炮聯隊或野戰炮兵聯隊,甚至會根據作戰難度,單獨加強一個野戰重炮旅團或獨立野戰重炮旅團。
野戰重炮聯隊一般裝備150毫米大炮二十四門,野戰炮兵聯隊則裝備120毫米榴彈炮三十六門、75毫米野戰炮十二門。
野戰重炮旅團裝備36門150毫米加農炮,十二門150毫米榴彈炮,以及數240毫米榴彈炮20門。
朝鮮隻有一個野戰重炮旅團,歸屬朝鮮駐屯軍直接指揮,這次七十萬大軍理論上也在朝鮮駐屯軍的指揮下進行戰鬥,不過目前隻過來了四十萬。
但是,此時的日軍,並不正常。
像留下的三個常設師團,完全是山地師配置,也就是重武器配置為三十六門75毫米山炮加十二門75毫米野戰炮。
特設師團也是按照山地師配置,重武器還沒配置齊全。
調走的兩個常設師團是平原師配置,三十六門75毫米野戰炮加十二門120毫米榴彈炮。
平原師團大隊級配屬的支援武器也是75毫米野戰炮,山地師團配屬的就是75毫米山炮,依舊沒到位。
答應送來的8門攻城炮倒是送來了,日俄戰爭時期使用的280毫米攻城炮,當時日本人從海岸炮台拆下來改的。
新式的240毫米攻城炮運輸更方便,射速更快,甚至威力也更大,但是沒送來,全放在了日本。
另外,這次進攻,朝鮮駐屯軍的對手是華夏三省邊防軍,自發動革命以後,邊防軍就在邊界大興土木,在原有北洋軍興建的工事上,加強了防禦。
也許比不上馬奇諾防線,但是比列日要塞要強,畢竟列日要塞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東西了。
日本作為進攻方,最需要加強的就是野戰炮和攻城炮一類的長身管加農炮,但是送來的都是山炮,甚至還有日清戰爭時期繳獲淮軍的克虜伯過山炮。
日本本部可以不關心這些人的死活,反正他們的作用是開啟這場戰鬥。
但是朝鮮駐屯軍不行啊!要是輸了,這不是背鍋嗎?
不得已,將獨立重炮旅團分開成三個加強重炮大隊,加強一下軍級的攻堅能力,手裡隻握著攻城重炮旅團。
十月十二日,配屬完畢。
“喲西,進攻!”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