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向奧匈帝國索要特蘭提諾、提羅爾、的裡雅斯特、整個伊斯特利亞和達爾馬戚亞沿岸等地區。
實際上,意大利在戰爭之前態度就已經十分曖昧了,戰爭開始後,更是直接摒棄了3皇同盟,保持中立。
意大利民間對於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抱有仇視的態度,雙方也有傳統的領土爭端。
如果不是當初意大利需要德奧支持同法國在非洲競爭,意大利壓根兒不會參與3皇同盟。
意大利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戰爭時,得到了南華帝國的幫助,雙方維持著良好的關係。
這時候3皇同盟對於意大利的作用已經小了很多,因為南法同盟的關係,南華在意大利和法國之間起了緩衝作用。
法國的主要目標在1904年簽訂誠摯協定後就從殖民擴張變成了對抗德國,開始戰略收縮。
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結束後,法國乾脆重啟了和意大利的談判,劃分了雙方在非洲的勢力範圍。
這麼1來,3皇同盟對於意大利來說,已經沒有了任何必須留在其中的理由。
意大利對3皇同盟最後的嘗試,是以戰爭相威脅,要求奧匈帝國交出近兩萬平方公裡土地。
這是歐洲的兩萬平方公裡土地,雖然在南歐,但是距離地中海也不遠,相對於貧窮的北歐和野蠻的東歐,這塊地方還是不錯的。
ps北歐的發家也依賴於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在此之前這裡隻是不適合生存的貧瘠土地。
奧匈帝國當然不願意,不過在德國的堅持下,還是同意了意大利人的大部分要求,隻是對於對於部分條件進行更改。
不是否決,是以建立自由城市,或者承認意大利主權,亦或者保證不乾涉事物等為後綴進行更改條件。
例如意大利還想在羅馬尼亞成立1個大公國,不受羅馬尼亞管理的大公國,奧匈帝國沒有正麵回答,但是承諾不插手羅馬尼亞事物,並表示對阿爾巴尼亞沒有野心。
奧匈帝國幾乎已經退讓到裡海去了,意大利不少人也心動了,畢竟德奧的要求隻是希望意大利不要參戰。
意大利其實已經幾乎同意了這個條件,意大利中立派領袖喬利蒂反對參戰,要求同意德奧的條件,意大利坐享其成就行。
但是,此時的意大利已經被主戰派所掌控,首相薩蘭德拉在壟斷階級的支持下,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
就在許孫明抵達倫敦的第3天,意大利向奧匈帝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完全同意意大利的1切條件,不然就是戰爭。
奧匈帝國也看出來了,意大利隻是找個借口而已,這次同意了,過幾天又會有其他要求。
還不如趁現在,邊境上有1定防禦工事,而且還有1定地形優勢的時候,和意大利打1仗。
不過,意大利的動作太快了。
頭1天發通牒,2十4小時後宣戰,宣戰的同時,軍隊就已經發起了進攻。
而此時,奧匈帝國從前線往回調動的第3集團軍,以及4個剛剛組建不久的師還沒有坐上前往西部的火車。
看起來,奧匈帝國要吃虧了。
“這件事,長安知道了嗎?陛下有什麼指示沒有?”羅宇擔憂的看著報紙,不時發出兩聲咳嗽。
“胡西華大使已經將電報發出去了,即便沒有發,國內應該也收到了意大利參戰的消息。”
許孫明摸了摸鼻子,露出苦笑。
前兩天,英國人還天天噓寒問暖的,1天起碼十個宴會邀請。
但是就在昨天下午,意大利向奧匈帝國發布最後通牒後,昨天晚上來參觀團下榻處的英國人1下子銳減了9成。
剩下1成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員,負責安排參觀團的日常生活。說白了就是接待員。
而今天,已經到午飯時間了,隻有1個英國外交部的秘書來了1趟,和平時幾十個人的模樣大不相同。
僅僅是45天時間內,落差大到離譜。
僅僅是這些,許孫明並不在乎,他甚至覺得這些人很煩,天天都是宴會,有意思嗎?
重要的是英國人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否意味著他們不需要華夏了?那之前談好的條件,是否還奏效?
如果不能,那麼國內做了那麼多戰爭準備,應該如何?
意大利人的實力,許孫明有所耳聞,6軍人數170萬人,不過彈藥武器缺乏,新式火炮數量也不多。
最重要的是,意大利人戰術十分陳舊,即便經曆了意土戰爭被土著打的出不了城,意大利也沒有做根本性改進。
海軍有4艘新式戰列艦,3艘為排水量兩萬噸,裝備4座3聯裝305毫米火炮炮塔的戰列艦,1艘為裝備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的超級戰列艦。
超級戰列艦的名字為弗朗西斯科·卡拉橋號——曆史上此時隻完成了1半的建造工作,但是在這裡由於蝴蝶效應,意大利沒有提前參戰,沒有陷入鋼材短缺,弗朗西斯科號已經下水海試。
另外,弗朗西斯科·卡拉橋級的2號艦哥倫布號已經完成了70的建造工作,船體已經建造完成,隻剩下舾裝工作。
3號和4號艦的完工度也接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