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趙宗全登基
趙宗全搖了搖頭,說道:“兒臣不知。”
曹皇後目光微垂,神色複雜道:“官家也曾想秉承祖宗遺誌收複燕雲十六州,親政後便想著各種辦法增強國力,為收複燕雲十六州做準備。可是當年西夏自立,官家不得不出兵討伐,和西夏交戰數年,輸多勝少,而北遼卻趁機出兵,當時根本沒有能力同時應對西夏和北遼,官家隻能屈辱的向北遼增加歲幣,才使得北遼退兵。”
“那次的事情也讓官家明白過來,若是沒有一舉滅掉西夏和北遼的實力,發動戰爭隻會不斷的被消耗,麵對北遼和西夏愈發艱難。於是官家對外采取守勢,對內則想通過變法來解決內部積弊。”
“雖說官家變法失敗了,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國庫尚算充盈,天下安穩。”
“我知道你即將登基,急於樹立威望。然而你一直待在禹州那個小地方,對時局不是很清楚。你登基後,應該做的是蕭規曹隨,一切照舊便可,不可毀了官家這麼多年的心血。”
趙宗全聞言麵上不動聲色,心裡卻已經十分不悅了。
他原本猜測曹皇後找他,是要問他為何不用袁文紹。
卻沒想曹皇後竟然是想讓他和西夏議和。
此時西夏來勢洶洶,豈能那麼容易議和。
要想讓西夏議和,無疑會花費很大的代價。
一旦天下士子百姓反應激烈,弄不好他還沒登基呢,曹皇後就要廢掉他來平息民怨了。
趙宗全沉吟了一會說道:“母後說的是,但是兒臣覺得即便要議和,也得打一打讓西夏知道我大周的態度。如果此時議和,西夏必然會獅子大開口。”
他這麼說,並不是想要議和,隻是為了拖住曹皇後。
若是能快速把西夏擊退,自然就不需要和談了。
曹皇後聞言心裡有些不悅,不過她也知道給趙宗全留麵子,並沒有發火,而是問道:“如果北遼趁機出兵該如何是好?當初北遼就曾經這麼做過,官家不得不增加歲幣才讓北遼退兵。若是這次北遼再出兵,難不成還增加歲幣不成?”
歲幣其實是上一任皇帝,也就是官家的父親和北遼簽訂的。
不過當時為了名聲上好聽,是以贈送的名義。
後來北遼趁大周和西夏交戰,逼迫大周增加歲幣不說,還把贈送改為了納。
雖說之前說的贈送,明眼人都知道是納貢,但好歹有塊遮羞布不是。
結果這塊遮羞布被北遼狠狠的扯了下來。
當時的局勢,官家也隻能接受。
曹皇後擔心,若是再來一次,北遼的要求會更加過分。
“母後放心,英國公已經前往北方坐鎮了,有英國公在即便北遼出兵,也能抵擋一段時間。那時若不能打退西夏,兒臣便派人和西夏議和。”趙宗全說道。
曹皇後深深的看了趙宗全一眼,說道:“伱是太祖一脈,和官家血脈疏遠,你繼承皇位,宗室那些太宗一脈的必然不服你。若是因為你的決斷,動搖國本,後果你可得想清楚了。”
“兒臣已經想清楚了。”趙宗全壓製住心中的怒火,躬身道。
曹皇後的話裡的潛意思是,宗室有很多宗室子弟,比他更有資格做皇帝。
因為官家立他為儲君,他才能當上皇帝,但是他這皇帝若是當的不合格,曹皇後完全有能力廢掉他。
趙宗全自然能夠聽出曹皇後話裡的意思,而且他也知道曹皇後有這個能力。
畢竟他剛到汴京不久,真心忠於他的人並不多。
他是官家立的,曹皇後無緣無故確實不好廢掉他,但是曹皇後手握玉璽,若是讓曹皇後抓到把柄,廢掉他確實不難。
這一點正是趙宗全憤怒的地方,任誰當了皇帝,都不會願意頭上有個太上皇存在。
“既然你想明白了,那我也不多說了,你去給官家守靈吧。”曹皇後說道。
“是,兒臣告退。”趙宗全躬身道。
“朱內官,替我送送太子。”曹皇後說道。
“殿下請!”朱內官躬身道。
朱內官將趙宗全送到殿外,回到了寢殿,佝僂著身子站在床邊。
“唉,這個太子啊,在小地方待久了,考慮事情不夠周全。”曹皇後歎氣道。
“所以才要皇後娘娘幫忙盯著點。”朱內官說道。
“嗬…那也得他願意聽才是。”曹皇後說道。
朱內官沒有接這個話茬,曹皇後搖了搖頭,說道:“就是有些委屈袁文紹了,他得到官家的血詔,不顧危險強闖出城前去送詔,平叛的時候身先士卒,更是在逆王手下救下了官家。現在我卻利用他,導致他被新君猜忌。”
在曹皇後眼裡,袁文紹是忠於官家的。
之所以冒死闖出城送血詔,都是出於對官家的忠心。
其實不止曹皇後這麼想,趙宗全也是這麼認為的。
他覺得袁文紹給他送血詔,勸他接受詔書,帶兵平叛,都是因為血詔的存在,並不是忠心於他。
這也是他不是很信任袁文紹的原因。
而曹皇後在他沒有繼位前,封賞袁文紹,更加讓他不信任袁文紹了。
這也是這次他不用袁文紹的原因。
“娘娘封他侯爵,忠勇侯高興還來不及呢,哪裡會委屈。”朱內官笑道。
曹皇後搖了搖頭,說道:“那不一樣,權利終歸要交還給新君的,而且我年紀大了,又能護他多久。”
曹皇後和官家夫妻這麼多年,從未乾政,本身就不是一個貪戀權勢的人。
她並沒有想過要一直掌控著玉璽,隻不過對趙宗全有些不放心,擔心他不能當好這個皇帝。
……
袁文紹不知道宮裡發生的事,從宮裡離開後,就回到了家。
華蘭見袁文紹回來,有些緊張道:“官人,是不是要打仗了?”
袁文紹看華蘭的神色,就知道她在擔心什麼,笑道:“是要打仗了,不過和我沒關係。”
“是因為封侯的事麼?”華蘭問道。
她本以為袁文紹要隨軍出征,因此有些擔心。
然而袁文紹不去,她反而更擔心了。
袁文紹搖了搖頭,說道:“和那個沒關係,殿下登基後必然要重用沈從興,這次讓他作為主將帶兵,我若去了到時候誰主誰副?”
他這就是瞎扯的,畢竟帶兵前去支援到了西北還是要歸定國公調遣。
不過華蘭也懂這些,聽到袁文紹這麼一說,也放下心來。
……
古代守孝三年其實並不是三十六個月,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不過因為有閏月,一般都是二十七個月。
天子駕崩,以天易月,因此天子駕崩後的二十七天是國喪。
不過正常皇帝死了,葬禮持續一兩年都很正常,畢竟下葬也要選擇黃道吉日,而且還要給皇子官員預留回來祭拜的時間。
官家一生節儉,臨死前交代了喪事從簡,因為他沒有子女,也不需等子女回來祭拜,國喪期滿便直接入葬。
國喪期滿,趙宗全親自扶棺,百官跟隨,一路護送官家棺槨前往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