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在進攻南明的戰事上不斷立功,一路升任清廷的湖廣總兵官,不過不久便被孫可望所擒殺。
至於李國英,比起郝效忠、徐勇更甚,甚至一路做到了清廷的四川總督,得以善終。
不過現在這一切都不會發生,陳望也沒有任何清算的想法。
左良玉麾下的這四將,並不庸碌,完全可以出任一地,有著統領一師的能力。
“其餘六營,則是由七十二營的降將統管。”
“分彆是劉國能、李萬慶、許可變,王光恩、馬士秀,杜應金。”
這些名字對於陳望來說也都是老熟人。
除去杜應金之外,其餘的五人都在史書留下過許多痕跡。
不過陳望也清楚,除去這些在史書上留名的人之外,還有很多隱沒在洪流之中的人。
譬如如今統領著萬民軍鋒銳營的果毅將軍張成義。
斬將、奪旗、先登、破陣四功俱得,以一介小兵,成為了一方將帥。
“各營人數有多有少,人數最多的是劉國能,麾下有六千人,其他營大多都是兩千到三千左右。”
“劉國能?”
聽到這個名字,陳望不由的笑了一笑。
劉國能,算是他真正意義上的老朋友了。
他領百總之後,打的第一戰就是在邠州。
當時劉國能和一字王拓先靈、撞天王高應登領兵來襲,被他們打的丟盔棄甲。
後麵在進剿湖廣的時候,劉國能已經投降,後麵陳望和劉國能又見過了數麵。
曆史上劉國能歸降之後,沒有再度叛降,殉城而死。
六人也都是刀槍裡麵摸爬滾打的出來的,能力不比左良玉麾下的四將弱上多少。
“猛鎮有多少兵馬?”
“猛鎮有兵馬八營,各營人數不一,猛如虎鎮下有兵馬六千,曹變蛟、羅汝才、劉光祚麾下各有兵馬五千,另外四營則有三千到四千,營將是曹鼎蛟、張忠、刁明忠、杜先春四人。”
曹鼎蛟沒有跟著曹文詔北上鬆錦。
曹文詔很清楚,去往鬆錦是一條不歸路。
所以讓曹鼎蛟也跟著曹變蛟一同南下。
那時候曹變蛟已經是總兵,但是曹鼎蛟卻還是隻是參將,以參將之職,幫著曹變蛟統領軍隊。
不過隨後隨著戰事的持續,明軍很多營將戰死。
在曹變蛟控製了軍隊之後,自然也就將曹鼎蛟派了出去,分管一營。
曹鼎蛟如今在明廷內部,隻是領著副總兵的職位。
“第一期軍校學員的名單,可以把曹鼎蛟也加進去。”
陳望猶豫了一下,說道。
陳望對於曹鼎蛟的印象很深。
曹鼎蛟雖然沒有曹變蛟那麼變態的勇武,以及對於戰爭時機的判斷。
但是曹鼎蛟也有自身的優點。
曹變蛟擅長帶領騎兵,而曹鼎蛟則是完全的步將,指揮步卒得心應手。
在湫頭鎮之戰時,就是曹鼎蛟指揮著步卒,擋住了流寇的第一波衝擊。
曹鼎蛟為人持重,善於防守,指揮一營不成問題。
在跟著曹文詔時,曹文詔領兵出擊,很多時候都是將中軍的指揮權交給曹鼎蛟。
這一點,倒是和當初胡知義還在軍中的時候差不多。
陳望當初隻統管漢中一鎮的時候,很多時候也是讓胡知義幫忙協理中軍。
依照曹鼎蛟的能力,單獨帶領一師完全不是問題,隻是經驗欠缺一些。
曹鼎蛟善守,正好可以將其安排譬如徐州這樣的戰略要衝。
其餘的三人,陳望隻是有一點記憶,都是明時邊緣的武將,沒有多少的功績,記載也很少。
“兩鎮改編合一,暫時都列在湖廣鎮的序列之中,分為十四營,依照我漢中鎮的編製每營設五千人。”
中軍部出具的整編計劃,隻是關於軍兵裁汰,將校調升這些。
具體整編成多少各營,設下多少個師,還是需要陳望來做決定。
因為情報司送來的情報原因,陳望原先對於左猛兩鎮實際上就有一個大致的概念,所以心中從一開始就有了一套腹稿。
眼下得到了更為詳細的要求,陳望自然也可以優化原先的方案。
“除去張忠、刁明忠、杜先春、杜應金,四人作為副職,其餘人仍領營將之位。”
左猛兩鎮共有十九營,猛如虎並沒有歸順,隻是士兵被收攏,所以隻需要裁汰
陳望並沒有替換兩鎮將校的事情。
眼下大勢已成,南國諸鎮已經沒有了選擇,目前為止隻有跟著他一條路走到黑。
太過於大刀闊斧,反而不利於穩定。
“兩鎮合並之後,歸屬湖廣鎮管轄,共設三師,”
“湖廣鎮第二師,下轄五營,由左良玉統領,任師長,下轄曹鼎蛟、李萬慶,王光恩、王允成四將。”
湖廣鎮第一師,是原先湖廣六營,由周遇懋統管。
“湖廣鎮第三師,下轄五營,由曹變蛟統領,任師長,下轄劉國能、羅汝才、郝效忠、徐勇四將。”
“湖廣鎮第四師,下轄四營,由劉光祚統領,任師長,下轄馬士秀、許可變、李國英三將。”
劉光祚的能力平庸,作為師長,肯定是不太合格。
不過劉光祚首先表態,自然是要千金事骨。
如果劉光祚在後續的表現還行,陳望自然也不介意讓劉光祚坐穩師長的位置。
整編還是要打散建製,不能完全沿用舊製。
除去各營的將校被分散之外,基層的軍兵和中層的將校,也會隨之而變動。
雖然此舉在短時間內,會因為熟知本部軍兵情況的將校調離,使得軍隊的戰鬥力短期下降。
但是目前對於陳望來說,這一點戰力的是可以接受的,後續的穩定值得暫時的波瀾。
而且……
武昌城就在南麵。
用三十萬西軍作為試刀的金石。
很快擴建的湖廣鎮戰力問題,也不會再成為問題。
……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十四年九月圍其城,四麵力攻,國能不能支,城遂陷,被執。
賊猶好謂之曰:“若,我故人也,何不降?”
國能瞋目罵曰:“我初與若同為賊,今則王臣也,何故降賊!”
遂殺之。事聞,贈左都督,特進榮祿大夫,建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