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烏西墜,赤霞染透半壁蒼穹,如野火焚天。
中軍帳內,一名甲士手持引燃的火折半跪在燈架之前,火折斜傾,焰舌順著燈芯遊走。
伴隨著最後一盞燭火被引燃,中軍帳內逐漸明亮了起來,明黃的光暈如水般漫開,將大帳中央的沙盤照得纖毫畢現。
陳望站在沙盤之前,中軍部的參謀們對照著手中的輿圖和情報,在沙盤上不斷調整標記。
隨著一麵麵各色的旗幟落下,戰局態勢也隨之逐漸的分明了起來。
就在陳望觀察著著沙盤的之上的局勢之時,帳外一陣急促的腳步打斷了他的思緒。
帳簾很快被守衛的甲士掀開,陳望沒有抬頭。
能夠不經通傳進入中軍帳內,現在營中除了胡知禮之外,就是陳功了。
胡知禮如今就在他的身側,來人自然隻會是陳功。
“總鎮。”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陳功的聲音比起他的人更先入帳。
少頃,陳功身著赤色箭衣,手按著腰間的雁翎刀,已是闊步入帳。
“兩鎮的兵馬都已經統計完全了?”
陳望放下了手中的指揮鞭,站直了身軀,問道。
“都已經統計完全了,情報司的人也已經檢查了,兩鎮交上來的兵冊沒有問題,不是糊弄朝廷的那一份。”
朝廷財政困頓,餉銀發放從來都是短缺,少有足額的時候。
逼迫的將校們不得不虛報人數,多要餉銀,不然根本無力給養軍兵。
所以將校們手上一般有兩本兵冊。
一本是應付朝廷,虛報的人數。
另外一本則是將校自己查看,有多少的兵,兵冊上便有多少人。
陳功走到近前,將手中的統計好的數據遞給了陳望。
“左鎮三萬五千七百四十六人,猛鎮三萬三千六百零三人,倒是和情報司之前探查的情況沒有差上多少。”
陳望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文書。
“不過這將校的數量確實有些多了。”
左鎮一共有十一營,猛鎮共有八營,按理來說隻有十九名營將,算上副職,坐營,最多也就六七十名將校。
但是文書上記錄,坐營、遊擊及以上的將校,竟然多達一百二十位。
不過這也符合一貫的情況。
曆史上曹文詔兵敗湫頭鎮,記載遊擊以下死者二十餘人。
當時曹文詔麾下兵馬僅有三千人。
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戰事過多,戰功的累積。
不過大部分的都是虛職,很多遊擊,坐營、在軍中實領實際隻是千總,或則是把總。
“貿然裁汰,恐怕會引起很多波瀾。”
陳功眉頭微蹙,這麼多的將校肯定不行,但是要裁汰也是一個麻煩。
這麼多的冗員自然是需要整頓,但是在南國諸鎮新附之際就貿然裁撤,難免動搖軍心。
如今武昌城還有三十萬的西軍,雖說這個數據的水份頗多,西軍能戰者並不多,但是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陳望自然是也知道陳功的考量。
陳望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軍銜製度。
不過很快陳望就否定了這個想法。
大明實際上其實也有自己另類的軍銜,就是散階和勳位。
不過這些東西,越到後麵就越亂。
就連戚繼光也說過:“今之武銜,猶婦人髻上珠花,徒為觀美。”
現在還不成熟,就推出這一項製度,也隻會造成混亂,再者俸祿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都是需要考慮的地方。
陳望沉吟了片刻,很快便做出了決定。
“整編肯定會引起不滿,些許波瀾,不成問題。”
軍隊整編肯定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山東鎮的裁汰也同樣如此,不過高傑、惠登相、馬進忠等人畢竟出身流寇,軍中的將校並不算多。
裁汰的那些舊軍,大部分都被調入了衛所之中,作為屯軍。
“整編還是依據原先山東鎮的整編辦法。”
“未能達標者,充入衛所作為屯軍,兩鎮改製,全部按照我軍軍製,一應軍餉待遇皆按照實職發放,虛職一次性補償銀錢清空。”
明朝的鎮戍營兵製,因為地域的不同,編製也有很大不同,極為混亂。
很多營鎮內還有哨官這一職,代替的是百總,不過百總有時又和哨官混用。
既然要整編,就要整編的徹底一點。
“整編還是由兵務司負責,軍法司、訓導司協理,中軍部統管。”
陳望將手中的文冊,遞給了站在了一旁的胡知禮吩咐道。
“軍法司、訓導司要下到局一級的話有些困難,現役的軍法官和訓導官可能有些不夠……是不是先設到司一級……”
胡知禮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軍法司內確實有不少後備的軍法官,但是南國諸鎮接近七萬的兵馬,還是有一定的缺額。
“軍法官、訓導官不夠,可以先從各鎮的戰兵之中抽調填補,後續加緊培訓學習即可。”
陳望搖了搖頭,否決道。
“隻有將軍法官、訓導官設到局一級,才能夠保證部隊的紀律和戰力。”
“軍法司和訓導司必須直接設到局下。”
陳望重新將目光放回到身前的沙盤之上,再度出言問道。
“中軍部整編的計劃準備的怎麼樣了。”
胡知禮聞言,從懷中拿出文件,放在了沙盤的邊緣。
“初步的整編計劃已經製定好了,後續若有問題,會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陳望點了點頭,示意胡知禮繼續說下去。
“崇禎十四年,左部原有十三營,經左良玉整編之後,變為十一營,但總人數未變。”
漢中鎮大刀闊斧的對於軍隊改製,左良玉也同樣在效仿。
如今原先應對漠南蒙古應運而生的鎮戍營兵製早已經不適應時代。
一營兩三千的兵馬,已經難以應對如今各地複雜的戰局。
所以左良玉也對於麾下的軍隊進行著改編。
“左良玉直轄有五營,共計一萬五千人,統管的都是左良玉往昔的親信。”
“左良玉自管一營,其餘四營由王允成、郝效忠、徐勇、李國英任營將,每營五千人。”
陳望神色沉凝,這四個人雖然他隻見過王允成,但是另外三人其實也老熟人,史料上的老熟人。
這四人裡,除了王允成,另外三人都是品德有虧,最後投降了清廷。
郝效忠做到了清廷的湖南右路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