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到晚上,孫元又是醒了,可以吃下些飯食,又服了湯藥,再次睡了。
張正道見他已無大礙,便對孫二娘道:“留小乙哥在房裡照顧,娘子不必擔憂,這汴梁城內,夜晚燈火通明,若是不賞玩一番,隻怕今次是白來了。”
孫二娘見父親確實無恙,放下心中擔憂,回道:“我聽人說過,汴梁城裡有座樊樓,甚是熱鬨,不如去那裡瞧瞧?”
張正道笑道:“離此間不遠,就去那裡。”
二人換好衣服,帶著銀錢,又囑咐陸小乙照顧好孫元,便出了高升店,直奔樊樓。
華燈初上,這馬行街的夜市,早已是人滿為患。
各家店鋪門前,彩旗招展,彩燈高懸,映照的街市上,有如白晝。
燈火通明下,各家店裡夥計,吆喝聲是一個賽著一個的高,賣力在為自家招攬顧客。
張正道卻是眼中隻看見那沿街的閣樓上,有許多女子,穿著短衣,露出抹胸,雪嫩肌膚,奪人眼目,逢人便招手示意,妖豔放蕩地叫道:“官人,上來玩啊!”
“哼,夫君可是想要上去玩耍取樂?”孫二娘俏目一瞪,掐了一下他的手臂。
張正道收回目光,訕訕笑道:“隻是看看。”
孫二娘掃了一眼那些女子,而後挺了挺胸,傲嬌道:“我也有。”
張正道有些汗顏,拉著她快步離開這裡。
樊樓坐落在禦街北端的景明坊內,最初建立時,乃是售賣造紙原料白礬之所,故此又名白礬樓。
而後改為酒樓,仁宗皇帝在位時,經常來此飲酒,見生意火爆,遂下詔三司:“白礬樓酒店如情顧買撲,出辦課利,令在京腳店酒戶內撥定三千戶,每日於樊樓取酒沽賣。”
有著大宋官家做招牌,樊樓一時之間,名望大噪,靠著酒業專營分發之權,成為汴梁城內,七十二家正店之首。
所謂正店,便是擁有朝廷頒發的釀酒權,樊樓作為七十二家酒樓之首,每年可取酒沽賣高達五萬斤,可見其生意之火爆,舉世無雙。
每日吸引無數富商豪門、王孫公子、文人騷客來此遊玩歡宴。
一想到此,張正道便頗為豔羨,自家那清河縣的小破獅子樓,當真是無法比擬,與樊樓一比,差了不知幾個檔次和逼格。
張正道攜著孫二娘,順著人群緩步往前走著,隻走出百來米,便到了人聲鼎沸的樊樓門外。
此時的樊樓,還未經過擴建,不是那廣為人知,有著“東、西、南、北、中”五樓鼎立,錯落有致,各樓間有著連廊飛橋相連,明暗相通的建築群。
舉目看去,樊樓如今也隻是一座二層酒樓,樓下廳院喚作“門床馬道”,麵向平民百姓。二層樓上設有“酒閣子”,可供達官顯貴飲酒作樂。回廊間有陪宴女郎,隨時聽候召喚,俗稱“點花牌”。
若是有那權貴與款爺們上樓去歌舞宴樂,謂之“登山”,若點到樂舞歌女助興,出價自是一擲千金。
這樊樓雅俗兼具,且講求環境優美,園林化的設計風格,既要講究休閒性與舒適性,又要飽口福,可以愉人性情。
凡是汴梁城中的正店,必有廳院,廊廡掩映,排列小閣子,吊窗花竹,各垂簾幕。
樊樓便是這種市井庭院格局,樓上有六十閣兒,繞著天井依次排列,樓下鋪設七八十副桌凳,四壁之上掛著書畫楹聯,中央設有一處高台,用作說唱藝術表演,雅趣非凡。
張正道和孫二娘,踏步進到樊樓裡麵,但聞人聲噪雜,觸目處,人影綽綽,端是熱鬨。
有店裡夥計迎上前來,笑容可掬道:“客官,是二位單獨用餐,還是宴請賓客?”
張正道環視一圈之後,覺得樓下有些吵鬨,便開口道:“要一間樓上酒閣子,隻撿僻靜點的。”
店夥計笑著回道:“客官見諒,今日樓上酒閣子早早就被訂滿了,隻有樓下散座。”
張正道皺眉問道:“一間都沒有?”
那夥計回道:“客官是從外地來的吧?”
未等張正道回答,這夥計便接著說道:“今日,乃是趙大家登台獻唱,所以這樓上酒閣子,一早就被人訂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