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白衣,不為發冠,不為李斯等人的規矩製式文武官袍。
站在那裡,自成風韻矚目之地。
身材挺拔,英姿勃勃,神秀內斂,俊逸軒然,拱手一禮,將那個問題給於解答著。
“郡侯之言,蓋先生之言。”
“都非短時間可以做到。”
“起碼需要一代人,乃至於兩代人的時間。”
“徹底將胡人剿滅,的確很難。”
“移風易俗,歸化帝國,是一個法子,可用!”
“匈奴,從蒙恬近月來的文書來看,匈奴之中,也有聰慧之人,知道同帝國硬碰硬,多吃虧。”
“近來,都不太出動主力同黃金火騎兵交手的。”
“多有避戰!”
“草原太大,蒙恬的力量也難以深入。”
“嗯。”
“接下來未必不可深入。”
“烏孫的事情解決,箕子朝鮮的事情也解決了,帝國東西無障礙,諸郡也無大事。”
“此次江南之行結束,蒙恬……可以率兵深入匈奴諸部嘗試。”
“有東西之兵策應,想來會穩妥一些。”
“……”
“李斯,你等看完了?”
“烏孫的事情,國府要做好後續之事,郡縣要設立,官府行署也要立下,一應人手也要提前準備好。”
“……”
郡侯和蓋先生所言,是那般道理。
若是北方胡人的麻煩可以輕而易舉解決,可以一兩年就徹底解決,那麼,那個麻煩也不會侵擾諸夏千年了。
嬴政輕歎一聲。
時間。
解決那件事需要時間,自己……有些缺少時間,一晃,自己都快五十了,時間過得還真快。
不過,一些事情該做還是要做的。
今歲的喜事不少,烏孫解決,河西就徹底沒了麻煩,依照當年定下的策略,欲要發動對於匈奴的巨大攻勢,首要內外無太大壓力。
內部。
諸郡安穩許多。
雖有小患,不為大礙。
外部。
河西,要全部納入帝國疆域了。
遼東塞外的廣袤之地,也要納入帝國了。
當年,自己登王位,秦國僅僅占據諸夏一隅之地,而今,帝國之地擴增數倍以上。
帝國越來越大了。
掌控起來……還好。
內外無大事,便可調動更多更強的力量,從三方合圍匈奴,讓匈奴不得不應戰,不得不出動主力。
那時!
就有機會將匈奴徹底攻滅。
那時,鹹陽也要忙碌了。
思忖此,視線一轉,落於李斯、鄭國等人身上。
“陛下,一應諸事,國府數月來都在準備。”
“一些人手都已經調過去了,待烏孫之事徹底定下,便可快速接掌握烏孫之國的一切。”
“那裡,不至於有大亂。”
“……”
李斯近前一小步,躬身一禮。
“如此就好。”
“箕子朝鮮那裡也需要人手,今歲……帝國開拓的疆土不少,需要的人手也不少。”
“帝國多年來,可用之人還是有一些的。”
“烏孫還好,箕子朝鮮的人稍稍少了一些。”
“箕子以南,倒是不知道是什麼情形了。”
“算起來,也快兩個月了,似乎還沒有將辰國之地的麻煩解決掉,那些人……也不為大麻煩。”
“……”
嬴政頷首。
李斯辦事,自己還是很放心的,自當年鄭國渠之地賞識李斯開始,他做的一直都很好。
也一直明白自己的意思。
許多國策,貫徹的也都很好。
“陛下,箕子朝鮮那裡,葉騰郡守的一些文書之策可用。”
“人才還是足夠的。”
“中央學宮還是有力的。”
“隻是,為長遠考量,選拔和審核……還是要嚴格一些的。”
“辰國之地,那裡太過於蠻荒了些,攻占之,於帝國無大用,不取,也沒有太大損失。”
“隻要將箕子朝鮮占據,十年之後,稍稍出兵,便可將辰國之地納入掌控,也不會耗費很大的力量。”
“……”
李斯再道。
“所言有理,一應諸事,國府擬定章程,朕審核無虞,便可加印施為。”
“齊魯之地。”
“哈哈,郡侯,關於對於天下道者,還有宗派之人的管束處理,那些事……你處理就好。”
“算起來,當初郡侯你還在海域仙山的時候,諸夏間諸子百家的動靜就有一些,爭鳴不在,傳承變化。”
“分教開宗,一家家宗派分彆出現。”
“禁武令,早早施為。”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這句話不隻是說說。”
“關中之地,儒家的一些事情,朕知道伏念他們可能沒有做,也沒有那個心思,但……儒家的心思……朕明白!”
“也能洞悉。”
“儒家的一些妙處,朕可以用。”
“如若儒家想要因此攫取一些好處,就不能不思之。”
“帝國是屬於法道的,儒家可用,卻不能喧賓奪主。”
“他們入鹹陽以來的動靜,朕都有一觀,看似蟄伏,實在不過是想要等一些時間,想要等一些機會。”
“讀書人,是儒家的優勢。”
“中央學宮的優秀學員中,儒家背景的有吧不少,朕……以為不太好。”
“李斯,國府接下來選拔和審核官吏的時候,要注意一些。”
“非為不可用,而是要放在另外的地方用。”
“朕不希望接下來的郡縣主要官員中,有太多的儒家之人,儒家重仁禮,法道才是帝國根基。”
“……”
“遊俠之風,亦是如此。”
“因道者宮觀之事,朕對於那些事也沒有太留心,本就是想著看一看在處理。”
“這些年來,也有一些郡縣官員上書,言語道者宮觀,還有一些宗派的亂事。”
“因事情不為大,朕亦是沒有太在意。”
“這一次,借著齊魯之事,就交給郡侯你了。”
“遊俠之風,必須扼製。”
“俠道,也許不都是壞事,實則,那些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的俠義之人,也是帝國之蠹蟲!”
“都是對於法道長久、帝國安穩的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