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天子設有“辟雍”,諸侯設有“泮宮”,這些都是官學,主要負責教育諸侯卿大夫的子弟,以免他們不識字,不懂詩和數。
然而,隨著禮崩樂壞,周代流傳下來的這些官學逐漸荒廢。在春秋末期,像孔子這樣有學問的人開始興起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後世的諸子紛紛效仿。
在戰國初期的百年時間裡,儒墨兩家成為顯學。諸侯的官學無人問津,而私學卻如燎原之火越來越興旺。甚至到了諸侯國君不得不征辟諸子入朝擔任博士顧問的程度。例如魏文侯邀請子夏入魏,創建了河西學派。
田氏齊國也不例外,為了擺脫篡逆的指責,同時為了吸納有識之士、鞏固政權,齊桓公創立了稷下學宮,四處招攬人才。對於前來投奔的士人,給予大夫的待遇,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至今已有百餘年了。
稷下學宮在學術上成就斐然。這裡彙聚了九流十家的眾多學者,他們相互交流、辯論,碰撞出無數思想的火花。
儒家在這裡傳承和發展了孔子、孟子的學說,強調仁、義、禮、智、信,為社會秩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墨家倡導兼愛、非攻、尚賢、節用,他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思考方式。
法家則以法治國,強調嚴刑峻法,為各國的改革和治理提供了實際的方案。
陰陽家觀察天象、研究地理,試圖揭示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農家關注農業生產,提出了許多實用的農業技術和政策建議。
名家擅長辯論,通過邏輯推理和語言技巧,探討名實關係等哲學問題。
縱橫家則憑借口才和謀略,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影響著國際關係。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同學派的共同努力,稷下學宮成為了一個學術的熔爐,各種思想在這裡融合、創新。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在這裡誕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所以說,稷下學宮確實可以自稱“百年大學”。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中心,更是一個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為九流十家都在此彙聚,百家爭鳴,所以它也是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
古人求學,必有傳承,其源頭大多出自周王室的官職設置。比如儒家所推崇的六藝,原本就是周朝官學針對貴族的教育內容。老子最初也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那時,天下的文化中心在洛陽。
然而,王子朝之亂後,洛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就連藏書也陸續流散到各地。此後,私學興起。隨著孔子、少正卯等人開壇授徒,天下的文化中心就轉移到了魯國。
孔子去世後,他的七十二門徒開始分裂,有的去了齊國,有的去了楚國,有的去了晉國。但新的文化中心很快出現,那就是魏文侯時期的河西學派。以子夏等人為核心,這個學派中有不少人成為魏國的治國良才,法家思想也在那裡萌發。魏國在戰國早期當之無愧地成為文化中心。
之後便是稷下學宮。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等各家學派在此彙聚,人才濟濟,百家爭鳴。那時,稷下學宮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軸心,也是世界文明三大軸心之一。隻可惜後來,齊湣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獨斷專行,導致稷下學宮衰落,稷下先生也逐漸散去,分彆聚集到了秦國和楚國。
易華偉微微揚起頭,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眾人,笑了笑,開口道:“諸子都是天下中最有學識之人,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鬥。
然,本相今日想問問諸子,天下人同祖同源,皆為華夏子孫。大秦曆經艱難險阻,一統天下,追本溯源,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流淌著相同的血脈。然而,為何諸位大家還要以秦、楚、韓、燕、趙、魏、齊來劃分我等華夏子孫呢?難道我們不應該摒棄這些舊有的劃分,以一個統一的身份,共同為華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嗎?”
“大人此言差矣!”
孔鮒出列拱手行了一禮,臉色一肅:“請恕孔鮒不敢苟同大人所言。須知自商周行分封諸侯開始,王庭居中而諸侯拱衛之曆史至今已逾千年之久,我等雖同為黃帝子孫,係出同源,然祖製不可廢。‘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望大人慎之!”
“哦…”
看著坐下沒人反對也沒人應和,易華偉微微眯起眼睛,緩緩開口道:“孔大家所言祖製,本相自然知曉。然時代在變遷,天下大勢亦在不斷變化。如今四海歸一,天下一統,若仍拘泥於舊製,不思變革,又如何能讓我大秦長治久安,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軒轅黃帝為我等共同之祖,我們當以天下為一家,摒棄舊有的國彆之分,共同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而努力。”
孔鮒微微搖頭,反駁道:“丞相此言差矣。祖製乃先王所定,曆經千年而不衰,必有其道理。若隨意更改祖製,必將引起天下大亂。且分封諸侯,各守其土,乃是維護天下穩定之根本。如今大秦雖一統天下,但各地風俗不同,民情各異,若強行推行郡縣製,必將引起民怨沸騰。”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孔大家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封諸侯雖有其曆史淵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弊端也日益顯現。諸侯割據,戰亂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大秦一統天下,實行郡縣製,乃是大勢所趨。郡縣製可以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政令,提高行政效率。至於各地風俗不同,民情各異,本相以為,可以通過文化融合、教育普及等方式來逐步解決。”
孔鮒皺起眉頭,說道:“丞相所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文化融合、教育普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且大秦以法家治國,嚴刑峻法,百姓畏懼,又如何能接受文化融合和教育普及呢?”
易華偉微微點頭,說道:“孔大家所言不無道理。大秦以法家治國,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本相以為,法家之法並非一味嚴刑峻法,而是要以法治國,以法為綱,同時也要注重德治,以道德感化百姓。隻有法德兼治,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孔鮒沉思片刻,說道:“丞相之法德兼治,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儒家主張以仁治國,以禮治人,與法家之法德兼治有所不同。儒家認為,仁是人之根本,禮是社會秩序的保障。隻有通過推行仁政,實行禮製,才能讓百姓心悅誠服,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儒家之仁政、禮製,本相也有所了解。但本相以為,仁政、禮製雖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些問題。仁政過於強調道德感化,而忽視了法律的約束;禮製過於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際效果。且在如今的亂世之中,僅靠仁政、禮製難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孔鮒搖頭說道:“丞相此言差矣。儒家之仁政、禮製並非隻強調道德感化和形式,而是要通過道德感化和形式規範來引導百姓,讓百姓自覺遵守社會秩序,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且在亂世之中,更需要仁政、禮製來安撫百姓,穩定人心。”
易華偉微微點頭,說道:“孔大家所言也有一定道理。但本相以為,如今僅靠仁政、禮製或法家之法德兼治都難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綜合各家之長,取長補短。”
孔鮒沉思片刻,開口道:“丞相之言,鮒深感佩服。但百家爭鳴,各有其理,如何綜合各家之長,卻是一個難題。”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本相以為,綜合各家之長,並非簡單地將各家思想拚湊在一起,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法家之法可以用於維護社會秩序,儒家之仁可以用於感化百姓,墨家之兼愛可以用於促進社會和諧,道家之無為可以用於休養生息。隻有將各家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在坐的諸子靜靜地聆聽著易華偉與孔鮒兩人的辯論,神色各異,有的微微皺起眉頭,陷入沉思;有的目光專注,緊緊盯著辯論的雙方,仿佛在分析每一句話的深意;有的則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在這辯論中受到了啟發。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