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
“滲透邊軍。”
易華偉站起身,指向北方:
“薊州鎮副總兵曹簠,原是昆侖派棄徒,因在門派內犯了門規被逐出師門,但他在軍中憑借一身武藝和昆侖派的一些武學根基,逐漸嶄露頭角。宣府鎮參將麻貴之弟在點蒼派學藝七年,與點蒼派諸多高手交情匪淺。戚繼光雖治軍嚴謹,難以拉攏,但他麾下三十七名把總,有十九人出身江湖門派。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人,慢慢將江湖勢力滲透進邊軍之中,掌控軍權。”
嶽不群突然發問:“錢糧如何分配?”
“江湖勢力占四成,邊軍將領取三成,剩餘三成養私兵。”
易華偉又鋪開帳本,認真道:“漕運每歲可截留二百萬石糧,這些糧食都是從各地運往京城的賦稅糧,隻要我們在關鍵節點安排人手,以各種借口截留一部分並非難事。鹽利約四百萬兩,鹽作為民生必需品,利潤巨大,控製了鹽場和運輸,就能獲取豐厚的利潤。馬市交易抽頭八十萬兩,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馬匹交易頻繁,從中抽取一定比例的錢財輕而易舉。起事初期需養兵十萬,年耗糧六十萬石,餉銀一百二十萬兩,這些錢糧都能從我們掌控的渠道中來。”
“何時能成事?”
“五年。”
易華偉豎起手掌:
“第一年整合江湖,先從五嶽劍派開始,將五嶽劍派徹底納入掌控,再逐步收攏其他零散的江湖勢力。第二年控製漕鹽,通過威逼利誘、暗中打壓等手段,將漕運和鹽鐵生意牢牢抓在手中。第三年滲透邊鎮,與邊軍中出身江湖門派的將領建立緊密聯係,安插我們的人手。第四年囤積糧草,利用前幾年掌控的資源,大量收購糧草,秘密儲存。第五年直取京師,率領訓練有素的軍隊和江湖高手,一舉攻破京城,奪取天下。”
“若其他門派反抗?”
“三十六洞七十二島已結盟,三月後圍攻魔教。”
易華偉笑了笑:“這些人早就對東方不敗的高壓統治心懷不滿,此次結盟便是要推翻東方不敗。魔教雖然高手眾多,武功詭異,但三十六洞七十二島人多勢眾,雙方必定會展開一場惡戰。待他們兩敗俱傷,我們便可坐收漁利。
武當派掌門正在閉關,短時間內不會過問江湖之事。昆侖派內鬥死了三個長老,門派元氣大傷,自顧不暇。如今江湖隻剩五嶽劍派能成氣候,而師父您即將成為五嶽劍派盟主,無人可擋。至於少林…他們不是喜歡除魔衛道嗎?……那就看他們能不能除掉魔教了!”
嶽不群突然盯著他:“你要什麼?”
“我要天下太平!”
易華偉直視嶽不群的眼睛,緩緩說道:“當今世道,朝廷腐敗,貪官汙吏橫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軍隊內部也弊病叢生,軍餉被克扣,士兵訓練懈怠。江湖之中,各門派紛爭不斷,為了一點利益便大打出手,生靈塗炭。我要改變這一切,建立一個太平盛世,讓百姓安居樂業,江湖和諧安寧。”
“成功後如何治國?”
“廢衛所設府兵,江湖門派分駐各地監察官吏。衛所製度曆經多年,早已腐朽不堪,士兵戰鬥力低下,還占用大量資源。設立府兵,選拔精壯之士,加以嚴格訓練,可提高軍隊戰鬥力。江湖門派遍布各地,且高手眾多,讓他們監察官吏,可有效遏製貪汙腐敗。
改科舉為文武並舉,六部官員半數從武林選拔。如今科舉隻重文,導致官員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不懂軍事和民生。文武並舉,能選拔出更多有才能的人,從武林中選拔官員,他們江湖經驗豐富,能更好地處理各種複雜事務。”
早已謀劃多年的易華偉胸有成竹道:
“稅製參照唐兩稅法,江湖勢力負責征收。唐兩稅法簡化了稅製,按資產和田畝征稅,更為合理。江湖勢力在各地都有眼線和勢力,讓他們負責征收,可提高征稅效率,減少偷稅漏稅。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許文官集團再碰兵權。”
……………
武林大派的崛起,常與某一代宗師的橫空出世緊密相連。宗師憑借超凡的武藝與智慧,能在江湖中掀起波瀾,令門派聲名遠揚。
然而,若想成就百年不衰的基業,絕非一人之功,而是需要數代,乃至數十代門人薪火相傳,持續奮鬥。
上千年來,武林門派多如過江之鯽,然而,隻有少林寺,屹立千年不倒。
自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來到中原,將佛法與武術融合,開創少林武學一脈。此後,每逢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武林也陷入紛爭。少林選擇緊閉山門,僧人潛心修行,鑽研佛法與武學,不參與外界的紛爭,在亂世中蟄伏。
待山河重光,局勢穩定,少林又重新敞開大門。僧人們走出山門,與江湖各方交流,傳授武學,弘揚佛法,使得少林武學得以傳播,門派再次煥發生機。
這般曆經興衰、懂得適時進退的‘智慧’,在武林眾多門派中實屬罕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同在嵩山地界的嵩山派,自開宗立派起,便深感壓力。少林如同一座巍峨大山,橫亙在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