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已定,但靖海侯的征途,或許才剛剛開始。帝國的日月旗,注定要照耀更遼闊的波濤。
………………
昭武五年,秋。
當滿載著佐渡金山條銀和石見銀山礦砂的龐大船隊,如同一條閃爍著金屬寒光的巨龍駛入天津衛碼頭時,整個北京城都為之震動。
曆時近兩年,耗費錢糧無算、爭議滔天的東瀛征伐,終於以大明將其納為“東瀛承宣布政使司”的煌煌戰果,落下了帷幕。
而此刻,這源源不斷湧入帝國心臟的貴重金屬洪流,正以一種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衝刷著朝堂上最後的雜音。
紫禁城,謹身殿。
朝會的氣氛微妙而壓抑。戶部尚書李汝華捧著一份還散發著海腥氣的奏報,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
“啟奏陛下!東瀛省首季解賦至京!計有:佐渡金山精煉庫平銀一百五十萬兩!石見銀山礦砂折銀八十萬兩!各府縣田賦、商稅折色銀三十萬兩!…另有硫磺十萬斤、上好倭刀三千柄、折扇漆器等貢物無算…船隊尚在途中,後續仍有…”
數字報出,滿殿寂靜。
先前那些慷慨激昂,以“聖王不務遠略”、“勞師靡餉”、“得不償失”為由,猛烈抨擊征倭之役的科道言官、理學清流們,此刻如同被扼住了喉嚨。
一百五十萬兩白銀!這僅僅是首季的礦稅!幾乎相當於大明正常年份歲入的三分之一!更彆提後續源源不斷的田賦商稅和戰略物資。
曾以死相諫反對征倭的老禦史,此刻看著戶部尚書手中那沉甸甸的清單,張了張嘴,最終化作一聲微不可聞的歎息,頹然退回班列。現實利益的巨大砝碼,徹底壓倒了道德文章的空泛指責。反對的聲音,在真金白銀的光芒下,顯得蒼白無力,迅速消散。
龍椅之上,易華偉嘴角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環視噤若寒蟬的群臣,聲音沉穩而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靖海侯鄭芝龍,不負朕望,犁庭掃穴,建不世之功!東瀛新附,百廢待興,然其地富金銀銅鐵,其民漸沐王化,實為社稷之福,非禍也!著內閣、戶部,議定鄭卿及東瀛諸將士、官吏封賞,務必優渥,以彰其功!東瀛解賦,優先撥付北疆軍鎮、黃河河工、太倉儲糧,以固國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陛下聖明!”
這一次,滿殿的附和之聲整齊劃一,再無雜音。金銀的光芒,照亮了通往“聖明”的道路。
朝議封賞、處置錢糧之後,易華偉並未退朝。他拋出了一個醞釀已久的旨意:
“東瀛之役,非止開疆拓土,更關乎我大明文脈之遠播,華夷秩序之重塑!為徹底化育新土,導引人心,使王道教化如日月普照,澤被東瀛,朕決意:於六部之外,新設‘宣化部’!專司新附疆土之文教宣化、移風易俗!”
此言一出,剛被金銀安撫下去的朝堂再次泛起波瀾。增設一部,非同小可!然而,皇帝接下來的話,堵住了所有可能的質疑,更將新部的使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宣化部首任尚書、侍郎、主事等官,著由翰林院、國子監及天下知名書院中,遴選精通儒學、德行醇厚、尤善教化之大儒名士充任!然——”
易華偉話鋒一轉,目光銳利如刀:“凡入文化部任職者,首任必赴外藩新土東瀛、安南、未來之新省至少五年!不曆風土,不知民情,何以化育?不踐實地,不行大道,何以為師?”
“朕常思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至理!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士子困守書齋,空談性理,於國何益?於民何用?今設宣化部,便是要天下讀書人,將聖賢書中的道理,行到那新附的土地上去!行到那亟待教化的百姓中去!在艱難困苦中磨礪心性,在移風易俗中踐行大道!此乃真學問,此乃真功業!”
頓了頓,易華偉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凡在宣化部外任五年,考績卓異者,方有資格調回本土,入翰林、任京官、主學政!此為新規,永為定製!朕要讓我大明的文脈,真正流淌在每一寸新歸的王土之上!諸卿,可明白朕意?”
殿中一片死寂,旋即爆發出複雜的情緒。翰林清貴們臉色微變,外放五年,還是去那蠻荒初辟、語言不通的東瀛?
這無異於一場苦役!
然而,“知行合一”是皇帝親口定下的聖訓,占據著道德與理論的絕對高地。且皇帝明確點出,這是未來晉升的“正途”和“捷徑”!一些目光深遠、胸懷壯誌的年輕官員,眼中已燃起火焰。這不再是貶謫,而是開疆拓土、實踐聖學的千載良機!
“陛下聖慮深遠,臣等謹遵聖諭!”
內閣首輔率先領旨,定下了基調。文化部的設立,伴隨著“外任五年”的硬性要求和“知行合一”的崇高旗幟,在複雜的朝堂氛圍中,被強行推動。
一場影響深遠的士林風氣與官僚選拔製度的變革,由此發端。
(本章完)
喜歡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請大家收藏:()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