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房本的流程走完了,是時候定國號了。
通常情況下,國號都是按開國帝王老家所在之地或者發跡的地方來命名的,比如說贏氏起於關中,所以國號大秦;大秦滅亡後,劉邦被項羽丟到漢中那個山喀啦去看猴子呲牙,他老人家以漢中為跳板暗渡陳湯,曆經數年血戰,擊敗了不可1世的西楚霸王,建立大漢,這個漢,便是漢中那個漢。曹操於鄴城營建王都,鄴城屬於魏郡,他本人更是被封為魏國公,因為曹丕篡漢自立後國號“魏”,荀彧跟曹磕,爭的其實就是這個。在他看來,潁川士族為了曹家的事業付出了太多太多,現在要建國了,也該兌現好處了,你卻把都城定在黃河以北,這不是拿潁川士族當猴子耍嗎?絕對不行!
司馬昭在捅死曹髦後換了個傀儡上台,封自己為晉王,他死後司馬炎繼承了這1爵位,因此在滅掉魏蜀兩國之後,司馬家建立的帝國以“晉”來命名。至於後麵的那1堆就簡單了,慕容鮮卑建立的那1大堆國家通通都用“燕”來命名,這是因為他們立足於河北,河北嘛,燕趙故鄉,在這裡建國,國號非燕即趙。“趙”這個國號石勒用過了,慕容鮮卑不想用,就用燕了。於是什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裡1古腦的冒了出來,1窩燕子滿天飛,煞是熱鬨。北魏裂開兩半後,據關中的宇文氏建國,國號“周”,這個挺簡單,根基在關中嘛,關中平原古稱周原,武王伐紂滅掉殷商後建國為周,而宇文泰又是個喜歡恢複周禮的,乾脆國號也叫周得了。潼關外那1半叫齊,這是因為高歡堅稱自己是渤海高氏的後人,而渤海郡屬齊地,國號為齊理所當然。
楊堅取代北周建國前的封號是隨國公,而“隨”這個字用來做國號似乎不大合適,如是砍掉走之旁加了個工字,就成了隋,國號大隋。李唐的情況也差不多,李淵起兵前的封號是唐國公,這個省事,改都不用改,直接用就是了。趙匡胤黃袍加身前的職位是北周殿前都檢點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於是建國後國號大宋。當然,由於兩宋那1係列極度拉胯的、讓人發狂讓人致鬱讓人哐哐撞大牆的慫包行為,曆史愛好者還是更喜歡叫它大慫,或者鐵血強送。
宋朝之後,取國號就不再按著傳統來了。忽必列帶領蒙漢大軍統1中國,打下了1個巨大的版圖,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取國號為“元”,“大哉乾元”的元,怎麼樣,夠霸氣吧?當然,我更願意相信是他老家那地名實在太長太拗口了,甭管哪個字都不合適,壓根就沒法按傳統來取國號。明朝開國的時候那幫很能乾的文臣給老朱準備了兩個國號,1個是明,老朱對這個國號不大滿意,認為這1點也不威風霸氣,跟“大哉乾元”比差遠了,換1個!文臣們表示沒事,咱們還有b計劃。陛下你老家不是濠州嗎?咱們將濠字去掉3點水,以它為國號怎麼樣?豪朝,1看就豪爽大氣,威風8麵,土財主氣質拉滿啊!老朱1哆嗦,立即改口:彆換了,“明”這個國號就挺好。“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日月為明,寓意深刻,再霸氣沒有了,就選它!
清朝……
滿洲人認為明尚火德,他們原來的國號叫“金”火克金,所以對明戰士相當不順利,哪怕大明都爛到那個地步了還是時不時讓他們吃點苦頭,咱乾脆就彆叫金了,叫清吧,清屬水,水克火!該說不說,改國號為清之後,他們的運氣居然1年比1年好,直接來了個大蛇吞象,把明朝給吞了!
看到了吧,取國號是1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是隨便挑個字就行了的!
朝臣分為兩派,1派認為繼續沿用晉這個國號就行了,畢竟爛的是司馬家,不是這1國號。現在整個國家麵貌1新,沿用下去也無不可;另1派馬上表示繼續用這個國號?你們是真不嫌晦氣啊!換1個,必須換1個!
至於換哪個……
1眾大臣把相關資料翻了又翻,在翰如煙海的故紙堆裡尋找著1個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國號。有人表示可以沿用漢,畢竟大漢滅亡也隻過去了1百來年,這塊招牌在民間還有很高的人氣,這1點可以利用。這1提議得到不少人的同意,認為改國號為漢挺好,大漢啊,武德爆表,剽悍絕倫,而西晉差的就是這些,缺啥補啥嘛!但反對意見也不少,畢竟東漢末期實在太過黑暗、混亂了,尤其是那場席卷全國的大瘟疫,簡直嚇死個人,這個國號堅決不能要了,用“周”這個國號都比它強。周的國運可是延續了8百年的,雖說從東周開始就成了傀儡,但畢竟還活著。先彆說它活得有多窩囊,你就說它活得長不長吧!
周這個國號就挺好!
然後李睿跳出來反對了:“這提議很好,下次彆提了。”
開玩笑,用周作國號!
作為1個對中國曆史還算了解的射箭運動員,他可是清楚的記得,但凡是以周為國號的政權都是兔子的尾巴,根本就長不了!比如說北周,夠強吧?建國僅僅2十4年就完犢子了,北周皇族被楊堅按戶口本殺,直接銷戶了。然後是武周,武則天夠牛吧?把大唐的國號都給換了,可她1手建立的武周也隻撐了十6年,人還沒死呢,她的大周就完蛋了。然後是後周,這是最有希望統1中國、結束自唐末以來綿延數十年戰亂的政權,然而僅僅延續了十年,便在國力蒸蒸日上、形勢1片大好之際被老趙家換了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