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妖法外!
百年以前的太鄢山,其實還叫做太鄢宮。
“靈宮太虛元君”中的“靈宮”所指就是這個太鄢宮,而“太虛元君”正是如今天尊殿裡供奉的那尊神像之主,當年的太鄢宮宮主李必辛。
受百姓供奉的天授神最忌諱的不是實力差修為低,而是不靈驗,庇佑不了一方水土。
太虛元君李必辛的聲名如日中天時,信眾曾遍布青州,離太鄢山遠些的百姓無法親自前來上香,便在家門口造一座小的廟宇,裡頭也供上一尊元君,時時禮拜以示虔誠。
小太鄢宮自此各處林立,儼然壓過各大宗門幫派一頭,成了青州之首。
隻不過後來漸漸式微,慢慢地名聲便也大不如前,青州各地的元君神像被逐個取代,隻幾年過去就讓人忘了還有這一號神尊存在過,乃至於最終近乎斷了香火,獨留太鄢山腳下那座燕子觀,就連名字都丟了,隻靠著最為虔誠的那幾個香客維持生計。
如今的人們隻記得這座山叫太鄢山,卻早已不記得一百年前山上還有一座福澤一州的太鄢宮。
至於太鄢宮沒落的原因,眾說紛紜。
有說是因為勢頭過勁,得罪了同道的,也有說是聲望過盛蓋過了天子的威名的,民間最多人信的還有一說,道是因為當年鬨過幾次天災,烈風大水與山崩,每一次都死了不少人,垮了房喪了命,卻不見大家虔誠供奉的元君在上庇佑一二。
以至於次數多了,從前的香客們漸漸積怨,改了口叫李必辛那家夥,罵也罵了,咒也咒了,就是不見好轉。
“李必辛道行不足,再也當不了那太鄢宮的宮主了”,這是香客們最後的埋怨。
百年前的人或許還會說道說道,聊一聊那姓李的天授神到底發生了什麼,百年後的人卻早已連他姓李名誰都忘了,更不在乎山上有什麼宮,宮裡以前供了什麼神。
不過百姓外行隻能看到些淺顯表麵的東西,江湖修士們尤其是仙修卻明白李必辛並不是不願保他腳下的子民,更不是因為道行不足。
恰恰相反,李必辛的修為太高了,出問題的是他這個人。
他的境界提升太過迅猛,進展太過順利,以至急於突破桎梏失敗後,不僅經脈氣府和與天地間的溝通都受了阻,連心境也受了影響,再難重拾昔日雄風。
也難怪雲上的真理天尊常常瞧不上李必辛,說他立的是正宗道門,行的卻是羊腸小徑,此番說辭有沒有誇大,暫且不論。
但李必辛的心境這般不牢固,隻怕雲濟那老家夥還有一句話憋著裡沒說出來的,便是“不修道法,焉得道心”。
李必辛自此頹然,無心再打理神宮,便找到了多年的老友歸陽子替他坐震太鄢山,寥寥交代數語後匆匆離去。
太鄢宮自發跡起到徹底沒落跨越了數百年,但山人講完整個故事隻用了短短一炷香不到的工夫,諸多地方語焉不詳,有些明明知道得一清二楚的細節他卻懶得多講,惹得蘇異抱怨連連。山人說完身子往後一靠,翹起腿來不住地抖動,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就像剛才所講的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民間傳說一般。
“然後呢?”蘇異不由地追問道。
“然後?”山人撚著白須一陣思索,接著說道“後麵的事情你不都知道了嗎?”
“我上哪兒知道去?”蘇異乾脆將竹凳拉到了山人麵前,壓下他那雙抖得煩人的老腿,掰著手指頭數道“李前輩後來去哪兒了,如今又在何處,他老人家可還安好?師尊和他老人家到底有何約定,答應他要做什麼事情了?還有,朝廷弄這祭天大典究竟是何用意,朝天閣能借機做什麼對太鄢山不利的事情?”
“這些我都還沒弄清楚呀!”
“這又關爺爺什麼事…”山人卻是不以為意,淡淡道“要不是那姓李的突然撂挑子不乾了,爺爺此時還逍遙自在,不知在哪兒快活呢我也是看在你師尊的麵子上才來蹚這趟渾水的。”
蘇異發怔半晌,算是想明白了先前是自己一廂情願,從沒考慮過山人與太鄢山之間的淵源。
此時這老頭兒的態度倒是個大問題,不可強求,蘇異便隻能自己多操點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