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落下,所有數據柱的光華達到極致,億萬光點奔湧、交織,最終在大廳上空彙聚成兩個由各種語言字符構成的、璀璨奪目的巨大詞彙:
“共生|existence”
“未來|future”
與此同時,建築外立麵爆發出一場無與倫比的光影盛宴。七座塔樓仿佛一個被徹底喚醒的超級智慧生命體,將其思考與願景以光的形式,輝煌地投射在城市的天際線上,宣告著一個全新時代的序幕,正在此地,此刻,由人類與ai共同拉開。
光芒漸熄,但大廳內的人們久久不願散去。裴語遲被圍在中間,回答著一個個熱情未減的問題。
發布會正式環節結束的柔和提示音響起,但“數據大廳”內的人群並未散去。
裴語遲被一群意猶未儘的記者圍在中央,他臉上依舊帶著從容的微笑,耐心解答著關於技術細節的追問。
然而,一道略顯清冷的聲音穿透了溫和的討論圈,清晰地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
“裴先生,您的藍圖令人驚歎。但我想問一個關於您自己的問題。”
人群自動分開一條縫隙。說話的是陸詩文,一位以犀利和深度報道聞名的資深調查記者。
她曾因揭露過某大型科技公司的倫理醜聞而名聲大噪。她站得筆直,目光如炬,直視裴語遲。
“據我所知,您的家人,您的妻子希雅女士,以及您的一對兒女,並未出現在您這100位誌願者的候選名單中,甚至不在未來社區的預備觀察名單上。”
陸詩文的話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如果‘智啟未來’真的如您所描述的那般安全、充滿機遇且意義深遠,為何您最珍視的人,卻被您排除在這幅‘共生’畫卷之外?這是否意味著,連您自己,對這個實驗的潛在風險也心存疑慮?或者說,您的家庭,本身就不認同這個項目?”
刹那間,周圍的空氣仿佛凝固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裴語遲臉上,捕捉著他最細微的表情變化。
這是一個極其尖銳的問題,直指核心矛盾——理念與私心的衝突,公共宣言與個人選擇的背離。
裴語遲臉上的微笑微微收斂,但並未消失,隻是沉澱為一種更為複雜的神情。
他正要開口,一個溫柔卻堅定的聲音從他身後傳來。
“這個問題,或許由我來回答更合適。”
是希雅。她不知何時已來到人群外圍,手中牽著他們三歲的小女兒裴慕雅。兒子裴慕希則有些怯生生地躲在媽媽身後,好奇地打量著這群大人。
希雅的出現自帶一種沉靜的氣場。
她走到裴語遲身邊,與他並肩而立,目光平靜地迎向陸詩文和所有好奇的視線。
裴語遲側頭看她,眼神中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複雜情緒,有感激,也有隱憂。
“這位記者的問題很深刻。”希雅的聲音清晰而柔和,“但答案並不像‘排除’或‘不認同’那麼簡單。”她輕輕握了握女兒的手,慕雅仰頭看著媽媽,大眼睛裡滿是信賴。
“我和裴先生,對於科技與人類未來的思考,從未停止過交流,甚至爭論。”
希雅坦然道,“‘智啟未來’是一個偉大的社會實驗,但它首先是一個‘實驗’。語遲作為項目的推動者,他的角色是確保這個實驗能夠在儘可能安全、公正的框架下進行,為全人類探索可能性。而我和孩子們……”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每一個人的臉,最終落在陸詩文身上。
“我們的角色,是作為他最後的‘人性錨點’。我們需要站在實驗場的‘外麵’,保持一份清醒的、未被預設環境完全浸染的視角。當裴語遲沉浸在數據洪流和宏大敘事中時,我需要能夠問他:‘今天慕希畫畫時的心情,ai能真正理解嗎?’‘慕雅夜裡做的噩夢,數據流能安撫嗎?’我們需要提醒他,超越所有的數據和算法,還有無法量化的愛、恐懼、直覺和偶然性。”
她的話讓在場許多人陷入沉思。這不是簡單的支持或反對,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參與和製衡。
這時,一直沉默的裴語遲終於開口,聲音比之前更加低沉:“陸記者的問題,觸及了‘智啟未來’最核心的設計哲學。”
他微微停頓,目光掠過希雅,又落回眾人,“我們常說,一個實驗若無法被觀察,就無法被驗證;但若觀察者本身也被卷入實驗係統,觀察就可能失真。因此,我們沒有簡單地將參與者分為‘內部’與‘外部’,而是構建了一個多層嵌套的觀察結構。”
他抬手輕點空氣,數據柱中的光流隨之緩緩旋轉,浮現出三重同心環狀結構,每一層以不同頻率脈動。
“一百位誌願者,生活在我們稱之為‘基態層’的空間——這是一個高度擬真的三維社會環境,擁有完整的物理規則、社會互動與情感反饋機製。他們所體驗的,是我們為人類未來設計的‘可能性原型’。”
“而我和我的家庭,”他側身看向希雅與兩個孩子,眼神柔和卻堅定,“並不在基態層之中,也不在傳統意義上的‘控製室’。我們處於一個四維觀測層——時間在這裡不再是單向流動的變量,而是可被折疊、回溯與並行比對的維度。我們能同時看到基態層中不同時間線上的決策分支,觀察同一事件在不同情感參數下的演化路徑。但這層空間並非‘上帝視角’,它依然受限於因果律與倫理邊界——我們不能乾預,隻能記錄、理解,並在必要時調整實驗的底層參數。”
他頓了頓,目光緩緩掃過在場每一位記者。
“而諸位——以及未來通過公開接口接入的全球觀察者——你們所處的位置,是五維元觀察層。在這裡,你們不僅能觀看基態層的生活流,也能看到我們四維層的決策日誌、倫理評估與情感映射圖譜。你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封閉的烏托邦,而是一個開放的反思場。你們的質疑、評論、甚至憤怒,都會被匿名化後作為‘外部擾動信號’,輸入係統,測試社會結構的韌性。”
喜歡山水不造作請大家收藏:()山水不造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