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甚至提起,八仙之一的鐵拐李,路過項城時曾留下“過項歌”,認定看此縣的地脈,這裡應出一個假皇帝和將相。
隻是到了鹹豐年間,這預言也沒能兌現,以為神仙說話也有水分。
目睹了這個人的傳奇人生,很多人才恍然,這神仙就是神仙,鐵拐李的預言不正應在這個人身上嗎?
這個人就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因他是河南項城人,也常被叫做袁項城。
袁世凱生母劉氏是其父的繼室,因而他也是這個大氏紳家的庶出子。據說,袁世凱這名字也是有來頭的,說是他一出生,他父正好收到其袁甲三爺爺與太平軍作戰的捷報,於是謂之世凱。
袁世凱一出生,其母奶水不足。在那個年代,這是很悲慘的事情。
但是,袁世凱卻因禍得福。恰巧其叔父的夫人牛氏生育後孩子夭折,牛氏的奶水很足,正漲得難受,就為袁世凱喂奶。袁世凱的幸運可不僅是奶不夠時有足夠的奶吃,他因此得到的可是多的多?
母愛固然是和血緣關係密不可分,但更與哺育相關,感情是相處出來的。一次二次或許無所謂,但自己的那個部位總是被一個孩嬰吸允,母愛能不油然而生嗎?
加之幼兒的袁世凱本就特彆招人喜歡,牛氏不久就將其視為己出。
一個人一生一世,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必備的條件是自己需有相應的能力和才乾。
而人們常說,這世上有能力有才乾的人很多,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隻能是碌碌無為,原因是光自身有本事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另一個條件,而且是最為攸關重要的條件,就是機遇。
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中國那麼多的人,能當皇帝的人可以用鞭子趕。可是,皇帝隻能是一個。所以,真有機會當上皇帝的人可不要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這個世界可能有天才,但應該不是閣下。
而一個人能獲得機遇,很重要的一點是和他手裡掌握的資源多寡有關。
袁世凱父袁保中有六個兒子,袁世凱為其四子。又是庶出,顯然能從他父親這裡得到的資源是很有限的。
而恰恰是因為袁世凱之母劉氏的奶水不足,才有了袁世凱人生第一次難得機遇。
因為,他發達的幾次重要機遇都與此有關。
哺乳袁世凱的牛氏曾生有兩個兒子都不幸夭折,叔父袁保慶雖接連又納了兩個妾室也沒為他生一子。
所謂侄子門前站,不算絕戶漢,袁父保中見自己的保慶弟年過四十而膝下無子,見他夫婦有那麼喜歡袁世凱,就將袁世凱過繼給袁保中為嗣子。這樣一來,袁世凱可就成了其嗣父袁保慶的獨子。
無論從地位和聲望,袁世凱之父袁保中都是無法和他的嗣父袁保慶相比的,更何況還是一對五呢?
如果說,袁保慶無子,袁保中六個兒子總要過繼給他一個。若沒有牛氏哺乳這份情緣,能一定輪上老四袁世凱嗎?
把自己的骨肉過繼出去,親生父母是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愫的。而嗣父嗣母也是格外的關愛,這使得袁世凱的幼年是在集千般寵愛於一身的環境中度過,也被寵得很不像樣子。
袁世凱七歲的時候,其嗣父袁保慶以知府發往山東補用,他帶著家眷到濟南上任。
見袁世凱已經到了讀書的年齡,嗣父袁保慶為他聘請了一個當地叫王誌清的秀才,擔任袁世凱的私塾老師。
袁世凱是在嬌生慣養中成長的,而這樣的人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受限製,不受約束,為所欲為。
讀書就是要把人規矩起來,袁世凱如何能受得了?
他根本坐不住,也不肯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老師一眼沒看住,他就溜之大吉。
天下的孩童,有自覺自願喜歡讀書的嗎?可能少之又少。小孩子所以能努力讀書,主要是因為老師和家長的某種形式的強製。所謂不得已而為之。當然也不排斥有的孩子是為了討老師和家長的歡心,或者拿到好成績可以在人前炫耀等因素。
所謂,嚴師出高徒。給這樣的官宦人家,這樣的任性孩子當私塾老師,是很難放開手腳的。管得嚴了不但孩子不乾,說不定會惹得家大人不高興。管鬆了孩子什麼也學不到,這分寸是很難掌握的。
王誌清不是不負責任之人,但麵對袁世凱這樣的精靈古怪的頑童,也沒有多少法子可想,隻能是儘人力而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