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袁世凱反而安定了許多。
吳長慶回軍營後,袁世凱在第一時間,把事情經過做了彙報,懇請大帥治他的“專擅殺人”之罪。
出乎袁世凱意料之外的是吳長慶不但沒有半句地責備,反而對他大加誇讚。
“我們不是常說嗎?將在外有所不受。為什麼這樣?情況瞬息萬變,怎麼能一根筋呢?相機而行事,這是一個軍人必須學會的本領。這等嚴重的事,如果不馬上壓製下去,鬨出大亂子,彆說我們這些人的官當不成,搞得不好是要掉腦袋的。乾得好孩子,你不但沒罪,還立了功,立了大功!”
聽了吳長慶的話,袁世凱一直懸著的心放下了。
高興之於,他也暗自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地選擇。
不久,袁世凱迎來了他人生的重大機遇。
在清朝,清王朝和朝鮮是宗藩關係。
朝鮮雖然名義上是獨立國家,但實際上是清王朝的藩屬國。
一八八二年七月,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
朝鮮的老國王因膝下無子,由其侄兒李熙繼承王位。
高宗李熙因年紀尚小,由其父大院君李罡應執掌朝政。李熙長大成人後,李罡應還權李熙。李熙愚懦昏庸,王妃閔氏很強勢,朝政大權逐漸落入閔妃手中。
閔氏排除異己、任人為親,重用外戚。閔妃集團任性妄為,官員腐敗,大肆鋪張,搞得國家財政空虛,社會矛盾重重。
朝鮮王朝的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士兵因為長時間的欠餉,以及對由日本人訓練的“彆技軍”的不滿,聚眾嘩變。
很多市民也參於其中。大院君李罡應不甘心失去權力,趁機重新掌握了朝政。
閔妃外逃,高宗李熙被扣押。當時,朝鮮的事務由直隸統管。
事變發生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因喪母休假,由張樹生代行其職。
正在天津的朝鮮大臣金允植得知國內發生政變,向署理直隸的張樹生求援,要求清出兵平定叛亂。
張叔生聽說日本人也正準備出兵乾預,想借機把朝鮮拿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認為不能坐視不理。
經請示朝廷同意,派水軍提督丁汝昌帶軍艦三艘,吳長慶率軍六營東渡,道員馬建軍隨軍同行。前去平定朝鮮內亂,也防止日本借機入侵朝鮮。
吳長慶準備率軍出征,指派張謇負責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張謇因缺少人手,又賞識袁世凱的乾事能力,提出讓袁世凱協助。
吳長慶任派袁世凱到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供應,勘探行軍路線等軍務。
袁世凱心裡清楚,自己沒有功名,想進入官場,隻能是通過建立軍功,隻能是通過建功來立業,來爭取出頭的機會。
和平年代,想立軍功談何容易?他敏銳的感覺到了,這一次,對於他說來,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出發的時候,袁世凱攜同朝鮮的金允植隨同一營行動。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的表現。兩個人很談的來,在短短的時間裡,他們已經成為好朋友。
日本的行動也很快,吳長慶部到達朝鮮時,日本已經有七個兵船,一個營的兵力先期抵達,在仁川安下營寨等待後續部隊。
為了搶在日本人的前頭,吳長慶命一營做為先鋒迅速登陸,但一營統帶借口士兵連日勞累,要求遲緩行動。
吳長慶大怒,立即將一營統帶就地撤職。
研究誰來代理一營統帶時,張謇強力推薦袁世凱,吳長慶於是任命袁世凱為代理一營統帶。
袁世凱正等著這樣的機會,身先士卒,一馬當先,脫去鞋襪跳進海中,赤足疾走於布滿亂世的海灘上。
水軍提督丁汝昌見狀,讚歎曰“紈絝少年亦能如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