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最令袁世凱心寒的是,自己在上奏中,辭去會辦練兵處這個兼職他是自己提出的,準了就準了,誰讓是自己主動申請呢?
可是,自己在上奏中明明說了,第二、四二鎮兵馬,防區就在自己的直隸境內,八國聯軍“尚未儘撤,大局尚未全定,直境幅員遼闊,控製、彈壓須賴重兵”,因此請求仍歸自己“統轄督練,以資策應”。
但是,這兩鎮的兵權也被削了。理由是“現在各軍均應歸陸軍部統轄”,並明確派第一鎮統製、副都統鳳山接管袁世凱交出的北洋軍權。
這不是在剝奪自己的軍權嗎?
想到在那次南北新軍的秋操閱兵時,鐵良曾用那樣一種眼神看自己,這應該是鐵良等人在背後搞鬼。
對於鐵良,袁世凱感覺到了素和自己不睦,他在背後搞點動作倒沒什麼可怕。袁世凱最擔心的是讓慈禧這個心胸狹窄的老女人猜疑,那樣一來可大事不妙了。
晚清的宮廷內鬥是很出名的,比如,對日本的主戰派和主和派。洋務派和清流,維新派和頑固派,等等。
對於最高統治者的慈禧,這好像是她樂見的。因為兩派對立,這兩夥人就互相監督,互相牽製。就爭先恐後的頂禮膜拜最高權力,以獲得最高權力的支持和認可。
這樣一來,最高權力也就越發鞏固。
如果群臣團結一致,都忠於最高權力倒好,要是合起來把最高權力架空,最高權力不就被邊緣化了嗎?
袁世凱其實沒參加過兩派鬥爭。對日之戰,要論他個人的心意,他是應當屬於主戰派的。隻是因為他是李鴻章的人,硬生生被歸進主和派。
而在庚子國難中參加東南互保,他其實也不是想加入那一派,和另一派勢不兩立。隻是因為身不由己,隻是因為事情趕到哪兒了。
袁世凱知道,在清廷這樣的政治環境裡,身後沒有靠山是不行的。
他開始的靠山是吳長慶,後來靠上了李鴻章。李鴻章死後,他靠向了榮祿和奕匡。現在,榮祿死了,靠山就剩下奕匡了。
他本以為通過這一段時間努力,他已經靠上了慈禧,這個最牢靠的靠山。
現在看來這隻是自己的一廂情緣,慈禧的這個靠山,是不容易靠上去的。
再說了,君心難測,伴君如伴虎,這一次袁世凱是親身體驗到了。
袁世凱給自己的忠告是,在自己直隸這一畝三分地,好好消停一段時間。在接下來的日子,他也真這樣做了,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
現在,我們得深入地認識一下奕匡了。
奕匡,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曾孫。愛新覺羅永璘之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愛新覺羅綿性的長子。
滿族鑲藍旗人,一八三八年出生於北京,過繼慶郡王綿慜為嗣子,初封輔國將軍,後晉爵貝子、貝勒,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加郡王銜,任禦前大臣。
光緒二十年(一八八四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爵親王。
奕匡一輩子沒什麼建樹,業績平平,但因為他會看風向,識大體,是晚清政壇上的長青樹,不倒翁。
這個人說他沒水平吧!他真的水平有限。可是也很怪,幾乎在每次重大時刻,他都能站對隊,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比如在維新運動中,他是堅決反對變法的,和李鴻章一起,成為反對派領袖。
在庚子事變中,他是堅決主張鎮壓義和團的。
而當載漪等極端派占了主導後,他見慈禧支持極端派,隻能裝病不出。
這使他既沒有同那忠心耿耿的五大臣那樣,遭殺身之禍,也沒像載漪之流一樣最後遭清算。